|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株洲北站现状调查 | 第14-22页 |
| ·株洲北站概况 | 第14页 |
| ·株洲北站位置、性质、等级及任务 | 第14页 |
| ·株洲北站上下行任务 | 第14页 |
| ·设备现状 | 第14-15页 |
| ·调机分工情况 | 第15-16页 |
| ·下行驼峰调机 | 第15-16页 |
| ·上行驼峰调机 | 第16页 |
| ·下行编尾调机 | 第16页 |
| ·上行编尾调机 | 第16页 |
| ·其他调机 | 第16页 |
| ·各作业时间标准 | 第16-20页 |
| ·各种货物列车技术作业程序及时间标准 | 第16-18页 |
| ·调机辅助作业时间 | 第18页 |
| ·各种车辆停留时间标准 | 第18-19页 |
| ·驼峰解体时间标准 | 第19-20页 |
| ·编组时间标准 | 第20页 |
| ·株洲北站各车场能力及实际到发量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列车流的统计分布 | 第22-30页 |
| ·随机抽样 | 第22-23页 |
| ·数据的分组和整理 | 第23-24页 |
| ·数据数字特征的计算 | 第24-26页 |
| ·统计分布及X~2检验 | 第26-30页 |
| ·二阶混合爱尔兰分布概述 | 第26-28页 |
| ·X~2检验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高负荷排队模型平均等待时间计算 | 第30-40页 |
| ·编组站排队系统概述 | 第31-33页 |
| ·编组站各系统简介 | 第31-32页 |
| ·编组站排队系统组成 | 第32-33页 |
| ·G_1|G|1的逼近解导出 | 第33-36页 |
| ·符号的设定 | 第33页 |
| ·等待时间逼近解计算 | 第33-35页 |
| ·逼近解的证明 | 第35-36页 |
| ·负荷水平与等待时间的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 ·株洲北站下行到解系统等待时间计算 | 第37-40页 |
| 第五章 作业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2页 |
| ·作业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0页 |
| ·改编任务量的不断增加是高负荷的根本原因 | 第41-42页 |
| ·车流到发不均衡性对负荷的影响 | 第42-45页 |
| ·折角车流对负荷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反接列车对驼峰能力的影响 | 第46-50页 |
| ·高负荷负面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株洲北站高负荷解决措施 | 第52-64页 |
| ·株洲北站站内技术组织措施 | 第52-54页 |
| ·列车技术作业 | 第52页 |
| ·技术组织措施 | 第52-54页 |
| ·设备能力加强 | 第54-56页 |
| ·不均衡运输解决方案 | 第56-60页 |
| ·车站应对不均衡运输的组织措施 | 第56-57页 |
| ·开行重载列车 | 第57-60页 |
| ·折角车流的组织方案与对策 | 第60-63页 |
| ·组织直达列车通过株洲北站 | 第60-61页 |
| ·灵活调整车场使用 | 第61页 |
| ·加强日常工作组织 | 第61-62页 |
| ·发挥衡北、长东、湘东等技术站作用,组织编发通过或顺向到达株洲北列车 | 第62页 |
| ·严格执行编组计划,杜绝或减少违编现象的发生 | 第62页 |
| ·进行设备改造,充分发挥交换场的作用 | 第62-63页 |
| ·反接列车解决方案 | 第63-6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