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化学防治在农业生产中是一把双刃剑 | 第8-9页 |
·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 第8页 |
·农药使用中产生的问题 | 第8-9页 |
·我国施药技术的现状 | 第9-10页 |
·喷雾过程农药雾滴的沉积规律 | 第10-13页 |
·喷雾过程中农药流失规律 | 第13-14页 |
·病虫害防治中的影响因子 | 第14-15页 |
·雾滴大小与病虫害防治 | 第14页 |
·药液浓度与病虫害防治 | 第14-15页 |
·雾滴密度与病虫害防治 | 第15页 |
·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的途径 | 第15-16页 |
·降低施药剂量,减轻环境压力 | 第16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雾滴密度、药液浓度与害虫死亡率相关性试验 | 第17-23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喷雾机械 | 第17页 |
·供试药剂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雾滴密度与麦蚜死亡率关系研究 | 第17页 |
·雾滴粒径测定 | 第17-18页 |
·田间试验 | 第18页 |
·雾滴密度与麦蚜防效关系试验 | 第18页 |
·氧乐果药液浓度、施药液量与小麦蚜虫防治关系试验 | 第1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雾滴密度、药液浓度与麦蚜死亡率的关系 | 第18-21页 |
·相同药液浓度下,不同雾滴密度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 第21-22页 |
·不同喷雾方法药剂在麦田的沉积分布及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 第22-23页 |
3 雾滴密度、药液浓度与病害防效相关性试验 | 第23-30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喷雾机械 | 第23页 |
·供试药剂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雾滴密度、药液浓度与三哇酮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研究 | 第23-24页 |
·药剂沉积量及变异系数与小麦白粉病防效关系研究 | 第2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雾滴密度、药液浓度与三哇酮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研究 | 第24-27页 |
·施药液量、药剂沉积量及变异系数与小麦白粉病防效关系 | 第27-30页 |
4 不同施药液量对防效的影响以及降低容量施药技术研究 | 第30-36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喷雾机械 | 第30页 |
·供试药剂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0页 |
·农药雾滴观察和农药沉积量测定 | 第30-31页 |
·棉铃虫防治效果观察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不同施药液量条件下,农药雾滴在棉花植株不同部位的雾滴密度 | 第31-32页 |
·不同施药液量条件下,棉花植株不同部位的沉积量及变异系数 | 第32-33页 |
·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液量条件下,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5 作物株冠结构对农药沉积流失的影响 | 第36-41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喷雾机械 | 第36页 |
·供试药剂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6页 |
·植株高度和叶面积系数(LAI)测量 | 第36页 |
·不同喷头的使用性能测定 | 第36-37页 |
·开放群体结构(苗期)下常规喷雾法的农药沉积流失 | 第37页 |
·半封闭群体结构下农药雾滴沉积流失 | 第37页 |
·封闭群体结构下农药雾滴沉积流失 | 第37页 |
·封闭群体结构下药液在操作者身体上的污染沉积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黄瓜群体结构的变化 | 第37-38页 |
·黄瓜群体结构对农药雾滴沉积流失的影响 | 第38-40页 |
·封闭群体结构下,不同施药技术对操作者的污染程度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