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流域城镇超循环体系及其反馈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湟水流域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城市超循环理论 | 第15-27页 |
·城市超循环体系的概念及内涵 | 第15-19页 |
·超循环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 | 第15-16页 |
·循环经济理论对城市超循环体系研究的启示 | 第16-18页 |
·城市超循环体系的概念及内涵 | 第18-19页 |
·城市超循环体系的特征 | 第19-22页 |
·区域城市超循环体系的基本层次 | 第22-27页 |
·企业层面 | 第22-23页 |
·产业层面 | 第23-24页 |
·城市层面 | 第24-25页 |
·区域层面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湟水流域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 第27-53页 |
·研究地域范围的界定 | 第27-29页 |
·地理区位 | 第27页 |
·研究范围 | 第27-29页 |
·湟水流域区域发展概况 | 第29-53页 |
·人口发展概况 | 第29-33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3-37页 |
·资源环境概况 | 第37-44页 |
·城镇空间布局 | 第44-53页 |
第四章 湟水流域城镇体系超循环发展研究 | 第53-71页 |
·城镇超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8页 |
·城镇超循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54页 |
·城镇超循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赋值 | 第54-58页 |
·循环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第58-67页 |
·构建循环度评价模型 | 第58-59页 |
·湟水流域城镇超循环体系循环度指数动态评价 | 第59-61页 |
·湟水流域县市循环发展评价 | 第61-67页 |
·湟水流域城镇超循环体系发展研究 | 第67-71页 |
·湟水流域城镇超循环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68-70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湟水流域城镇超循环体系反馈机制研究 | 第71-91页 |
·城镇超循环体系三产循环反馈机制研究 | 第71-89页 |
·第一产业循环反馈机制研究 | 第73-77页 |
·第二产业循环反馈机制研究 | 第77-83页 |
·第三产业循环反馈机制研究 | 第83-87页 |
·湟水流域产业循环关联 | 第87-89页 |
·区域产业循环反馈机制与城镇超循环体系 | 第89-91页 |
结语及展望 | 第91-93页 |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