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部分 概述 | 第7-14页 |
一、引言 | 第7-9页 |
二、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与社会救助现状 | 第9-11页 |
(一)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现状 | 第9-10页 |
(二) 我国救助站实况 | 第10-11页 |
三、我国现行社会救助立法状况及实施效果评析 | 第11-14页 |
第二部分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权的法理分析 | 第14-24页 |
一、权利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米尔恩的低限人权理论 | 第15-18页 |
三、流浪乞讨人员获得社会救助权的法理原则 | 第18-24页 |
(一) 人性尊严原则 | 第18-20页 |
(二) 正义原则 | 第20-22页 |
(三) 获得帮助原则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权之构造 | 第24-28页 |
一、救助权的属性 | 第24页 |
二、救助权的主体 | 第24-25页 |
(一) 权利义务主体 | 第24页 |
(二) 非义务主体 | 第24-25页 |
1、一般民众 | 第24页 |
2、非营利性组织 | 第24-25页 |
三、救助权实现的方式 | 第25-28页 |
(一) 提供免费餐厅及住宿 | 第25页 |
(二) 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援助中心 | 第25-27页 |
(三) 发放现金为主,实物为辅 | 第27页 |
(四) 就业扶持 | 第27-28页 |
第四部分 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立法建议 | 第28-34页 |
一、立法原则 | 第28页 |
(一) 平等原则 | 第28页 |
(二) 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 | 第28页 |
(三) 协助自立原则 | 第28页 |
(四) 优先原则 | 第28页 |
二、立法的内容 | 第28-34页 |
(一) 法律位阶上的修正 | 第28-29页 |
(二) 体例上的修正 | 第29-30页 |
(三) 被救助者申请程序上的修正 | 第30页 |
(四) 救助方式上的修正 | 第30页 |
(五) 救助资金筹集上的修正 | 第30-31页 |
(六) 救助机构准入上的修正 | 第31页 |
(七) 救助对象上的修正 | 第31-32页 |
(八) 法律责任上的修正 | 第32-34页 |
第五部分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权的相关制度保障 | 第34-42页 |
一、国家收入制度发展空间 | 第34-37页 |
(一) 加快彩票立法 | 第34-35页 |
(二) 完善慈善事业促进法 | 第35-36页 |
(三) 完善税法制度 | 第36-37页 |
二、流浪乞讨人员的利益表达机制、法律援助法的发展空间 | 第37-42页 |
(一) 利益表达机制的发展空间 | 第37-38页 |
(二) 法律援助法的发展空间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书目 | 第43-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