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和谐警民关系的解读 | 第9-15页 |
第一节 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含义 | 第9-10页 |
一、警民关系的含义 | 第9页 |
二、和谐警民关系的含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和谐警民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0-11页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10-11页 |
二、和谐警民关系在和谐社会中的定位 | 第11页 |
第三节 和谐警民关系的标准 | 第11-13页 |
一、警民关系和谐的理想状态 | 第11-12页 |
二、警民关系和谐以人民满意为核心 | 第12页 |
三、警民关系和谐以警民互动为已任 | 第12-13页 |
第四节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意义 | 第13-15页 |
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 第13页 |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13-14页 |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做好公安工作的要求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警民关系的现状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公安机关在警民关系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 第15-17页 |
一、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 第15-16页 |
二、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 第16页 |
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 第16页 |
四、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现阶段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具体表现 | 第17-19页 |
一、刑事犯罪形势严峻 | 第17-18页 |
二、治安灾害事故频繁发生 | 第18页 |
三、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 | 第18页 |
四、非警务活动使警察威信逐渐丧失 | 第18-19页 |
五、过度承诺与负面报道损害了警察形象 | 第19页 |
第三节 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主要原因 | 第19-25页 |
一、部分民警宗旨意识不强,执法水平不高 | 第19-21页 |
二、公安机关过多参与非警务活动,滥用警力 | 第21-22页 |
三、社会转型期部分公民法治心态不完善,影响了警民关系 | 第22-23页 |
四、警务宣传不足,媒体负面报道,拉远了警民关系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措施 | 第25-52页 |
第一节 建设高素质的警察队伍 | 第25-31页 |
一、创新管理机制 | 第25-26页 |
二、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 第26-27页 |
三、规范和完善培训制度 | 第27-29页 |
四、建立健全公安保障体系 | 第29-30页 |
五、构建和塑造警察文化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坚持严打整治斗争 | 第31-35页 |
一、“严打”的含义 | 第32页 |
二、“严打”的依据 | 第32-33页 |
三、“严打”的原因 | 第33页 |
四、严打的措施 | 第33-35页 |
第三节 群防群治,治安管理的主体多元化治理 | 第35-39页 |
一、治安管理的主体多元化治理的内涵 | 第35-36页 |
二、治安管理的主体多元化治理的理论 | 第36-38页 |
三、治安管理的主体多元化治理的动力 | 第38页 |
四、治安管理的主体多元化治理的实践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把握祖国未来,预防青少年犯罪 | 第39-44页 |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第40-41页 |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 第41-42页 |
三、构建和谐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 | 第42-44页 |
第五节 积极化解矛盾,预防群体性事件 | 第44-48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 第44-45页 |
二、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45页 |
三、加强学习,提高公安机关预防水平 | 第45-46页 |
四、广泛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 | 第46页 |
五、重点预防,控制群体性事件局势 | 第46-48页 |
第六节 加强沟通,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 第48-52页 |
一、沟通的重要性 | 第48页 |
二、沟通的原则和方法 | 第48-49页 |
三、沟通的目标 | 第49页 |
四、沟通的措施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