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产活性物质的微生物种类概况 | 第11-15页 |
·原核生物细菌是微生物源活性物质的主要产生菌 | 第11-12页 |
·海洋微生物是微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 第12-14页 |
·稀有放线菌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14页 |
·极端环境微生物、内生菌、粘细菌是新微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 第14-15页 |
2 微生物源活性物质的种类 | 第15-22页 |
·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 | 第15-19页 |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 第16-17页 |
·破坏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 第17页 |
·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 | 第17-18页 |
·作用于核酸与核酸合成体系的抗生素 | 第18-19页 |
·抗肿瘤类物质 | 第19页 |
·酶抑制剂 | 第19-20页 |
·蛋白质酶、肽酶和氨基酸代谢酶抑制剂 | 第19页 |
·糖代谢相关酶的抑制剂 | 第19-20页 |
·脂质代谢相关酶的抑制剂 | 第20页 |
·微生物源的受体拮抗剂 | 第20-21页 |
·与血压调节有关的受体拮抗剂 | 第20页 |
·与形成血栓有关的受体拮抗剂 | 第20-21页 |
·性激素受体拮抗剂 | 第21页 |
·与炎症反应相关受体的拮抗剂 | 第21页 |
·神经系统相关的受体拮抗剂 | 第21页 |
·微生物源的免疫调节剂 | 第21-22页 |
·微生物源的免疫增强剂 | 第21-22页 |
·微生物源的免疫抑制剂 | 第22页 |
·其它微生物源的活性物质 | 第22页 |
3 我国渔业生产概况、鱼类免疫系统 | 第22-23页 |
·我国渔业发展和面临的瓶颈 | 第22-23页 |
·鱼类的免疫系统 | 第23页 |
4 天然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多糖类 | 第23-24页 |
·肽类 | 第24-25页 |
5 本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具有增强鲤的免疫功能的目的菌株筛选和鉴定 | 第27-44页 |
1 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 方法 | 第28-32页 |
·嗜高温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 第28页 |
·实验用鱼的准备 | 第28页 |
·菌株安全性检测和目的菌株的筛选 | 第28-29页 |
·排除重复菌株 | 第28页 |
·菌株安全性检测 | 第28-29页 |
·免疫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血样采集和预处理 | 第29页 |
·免疫指标测定 | 第29-30页 |
·白细胞吞噬活性测定 | 第29页 |
·白细胞杀菌活性(超氧负离子,O_2~-) | 第29-30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 | 第30页 |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30页 |
·菌种鉴定 | 第30-32页 |
·目的菌株生理生化特征检测 | 第30页 |
·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30-31页 |
·16s rDNA的扩增 | 第31-32页 |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嗜高温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 第32页 |
·菌株的安全性检测 | 第32页 |
·免疫活性测定结果 | 第32-36页 |
·外周血白细胞吞噬活性 | 第33页 |
·外周血白细胞杀菌活性 | 第33-34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血清SOD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目的菌株筛选 | 第36-37页 |
·目的菌株的鉴定 | 第37-39页 |
·目的菌株SX-4的个体和菌落形态 | 第37页 |
·菌株sx-4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37-38页 |
·菌株 SX-4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3页 |
·非特异性免疫活性指标 | 第39-41页 |
·外周血白细胞吞噬活性 | 第40页 |
·外周血白细胞杀菌活性 | 第40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 | 第40-41页 |
·血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41页 |
·微生物源的免疫增强剂 | 第41-42页 |
·菌株鉴定 | 第42-43页 |
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菌株SX-4代谢产物中能增强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 第44-52页 |
1 材料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2 方法 | 第45-46页 |
·实验用鱼的准备 | 第45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45页 |
·免疫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血样采集和预处理 | 第45-46页 |
·免疫指标测定 | 第46页 |
·白细胞吞噬活性 | 第46页 |
·白细胞杀菌活性 | 第46页 |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46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 | 第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外周血白细胞吞噬活性 | 第46-47页 |
·外周血白细胞杀菌活性 | 第47-48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 | 第48页 |
·血清SOD活性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49-50页 |
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菌株SX-4代谢产物中能增强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跟踪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 第52-68页 |
1 材料 | 第52-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2 方法 | 第54-57页 |
·实验用鱼的准备 | 第54页 |
·菌株SX-4代谢产物中能增强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跟踪分离和纯化 | 第54页 |
·大量发酵液制备 | 第54页 |
·活性成分柱层析分离 | 第54页 |
·柱层析 | 第54页 |
·免疫增强活性测定 | 第54-56页 |
·血样采集和预处理 | 第54-55页 |
·免疫指标测定 | 第55-56页 |
·白细胞吞噬活性 | 第55页 |
·白细胞杀菌活性 | 第55页 |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55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 | 第55页 |
·通过实时定量PCR(RQ-PCR)分析免疫相关基因(白介素1-β基因(IL1-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iNOS))表达 | 第55-56页 |
·免疫保护率测定 | 第56页 |
·活性单体结构和性质鉴定 | 第56-57页 |
·活性单体理化性质鉴定 | 第56-57页 |
·波谱学分析 | 第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菌株SX-4代谢产物中能增强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跟踪分离和纯化 | 第57页 |
·免疫增强活性测定 | 第57-62页 |
·白细胞吞噬活性 | 第57-58页 |
·白细胞杀菌活性 | 第58-59页 |
·血清溶菌酶活性 | 第59-60页 |
·血清SOD活性 | 第60-61页 |
·通过实时定量PCR(RQ-PCR)分析免疫相关基因(白介素1-β基因(IL1-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iNOS))表达 | 第61-62页 |
·免疫保护率测定 | 第62-63页 |
·活性单体结构和性质鉴定 | 第63-65页 |
·活性单体理化性质鉴定 | 第63-64页 |
·活性物质波谱分析 | 第64页 |
·结构解析 | 第64-65页 |
4 讨论 | 第65-67页 |
·活性成分分离纯化 | 第65-66页 |
·晶体化合物Ⅰ免疫增强活性 | 第66-67页 |
·晶体化合物Ⅰ的结构鉴定 | 第67页 |
5 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