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意识形态的一般问题 | 第9-20页 |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 第9-11页 |
(二) 意识形态的性质与特点 | 第11-15页 |
1. 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意愿,阶级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 第11-12页 |
2. 发展受生产方式的制约,同时又具有自己的发展独立性 | 第12-13页 |
3. 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 第13-15页 |
(三) 意识形态的功能 | 第15-20页 |
1. 统一思想,服务政治 | 第15-17页 |
2. 塑造政治合法性 | 第17-18页 |
3. 通过教化,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认同 | 第18-20页 |
二、对我国意识形态的重新审视 | 第20-27页 |
(一) 意识形态的类型 | 第20-21页 |
(二) 意识形态原有的内在矛盾 | 第21-22页 |
(三) 意识形态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22-27页 |
1. 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23-24页 |
2. 经济全球化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24-25页 |
3. 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25-27页 |
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创新 | 第27-39页 |
(一) 创新的实现形式 | 第27-28页 |
(二) 创新的原则 | 第28-32页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论 | 第29页 |
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29-30页 |
3. 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30页 |
4. 必须关注现实,结合实际 | 第30-31页 |
5. 必须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体现民族性 | 第31-32页 |
(三) 创新的目标 | 第32-39页 |
1. 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 | 第32-34页 |
2. 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需要 | 第34-35页 |
3. 巩固和维护党的执政地位 | 第35-36页 |
4. 团结人民,凝聚力量 | 第36-37页 |
5. 为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37-39页 |
四、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 第39-45页 |
(一) 重视语言的作用 | 第39-40页 |
(二) 重视理论执行者的建设 | 第40-41页 |
(三) 意识形态内容应适度张扬个体权利 | 第41-42页 |
(四) 将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 | 第42-45页 |
五、结语:实现我国意识形态向国际领域的拓展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一、专著 | 第46-47页 |
二、连续出版物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