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5页 |
·聚合物共混研究 | 第17-22页 |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 第18-19页 |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 第19-20页 |
·聚合物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 第20-22页 |
·动态硫化共混物 | 第22-24页 |
·动态硫化橡塑共混热塑性弹性体(TPV)的历史发展 | 第22-23页 |
·TPV 的制备和形态结构 | 第23页 |
·TPV 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PP 的共混改性 | 第24-27页 |
·聚丙烯的填充、增强改性 | 第24-25页 |
·聚丙烯的共混增韧改性 | 第25-27页 |
·橡-塑简单共混体系 | 第25-26页 |
·塑-塑共混体系 | 第26页 |
·三元共混体系 | 第26-27页 |
·PP 增韧机理 | 第27-29页 |
·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增韧PP 机理 | 第27页 |
·刚性粒子增韧PP 的机理 | 第27-28页 |
·橡胶/无机刚性粒子/PP 复合增韧体系 | 第28-29页 |
·酚醛树脂共混物 | 第29-31页 |
·酚醛树脂的增韧改性 | 第29-30页 |
·酚醛树脂改性热塑性树脂 | 第30-31页 |
·提高力学性能 | 第30页 |
·增容作用 | 第30-31页 |
·阻燃作用 | 第31页 |
·抗静电和导电聚合物 | 第31-35页 |
·炭黑与单一聚合物的复合 | 第32-33页 |
·不相容两相聚合物/炭黑复合体系 | 第33-34页 |
·影响炭黑分布的因素 | 第34-35页 |
·抗静电和导电聚丙烯 | 第35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5-38页 |
·研究目的 | 第35-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第二章 动态固化PP/NOVOLAC 共混物性能的研究 | 第45-80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主要原料 | 第46-47页 |
·试样制备 | 第47页 |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7页 |
·FTIR 表征 | 第47页 |
·抽提实验 | 第47-48页 |
·动态力学性能(DMTA)测试 | 第48页 |
·热重分析 | 第48页 |
·维卡软化点测试 | 第48页 |
·流变性能测试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74页 |
·动态固化 | 第48-51页 |
·动态固化反应 | 第48-50页 |
·动态固化对增容和非增容PP/Novolac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增容剂的选择 | 第51-54页 |
·增容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不同增容剂对未固化和动态固化的PP | 第53-54页 |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选择 | 第54-55页 |
·动态固化PP/MAH-g-PP/Novolac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第55-58页 |
·MAH-g-PP 用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固化剂的影响 | 第56-57页 |
·热塑性酚醛树脂用量 | 第57-58页 |
·增容反应 | 第58-62页 |
·共混扭矩 | 第58-59页 |
·FTIR 分析 | 第59-61页 |
·抽提实验 | 第61-62页 |
·DMTA 分析 | 第62-64页 |
·热稳定性能分析 | 第64-68页 |
·TGA 分析 | 第64-67页 |
·维卡软化点分析 | 第67-68页 |
·流变性能 | 第68-74页 |
·PP 及PP/Novolac 共混物的稳态粘弹行为 | 第68-69页 |
·PP 及PP/Novolac 共混物的动态粘弹行为 | 第69-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第三章 动态固化的PP/NOVOLAC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与结晶行为 | 第80-118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试验部分 | 第81-83页 |
·实验原料 | 第81页 |
·试样制备 | 第81页 |
·结晶行为DSC 测试 | 第81-82页 |
·等温结晶 | 第82页 |
·非等温结晶 | 第82页 |
·非等温结晶参数 | 第82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82-83页 |
·偏光显微镜(POM)观察 | 第83页 |
·X 射线衍射(WAXD)分析 | 第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114页 |
·PP/Novolac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 第83-87页 |
·PP/Novolac 和PP/MAH-g-PP/Novolac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 第83-84页 |
·PP/Novolac/HMTA 和 PP/MAH-g-PP/Novolac/HMTA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 第84-87页 |
·MAH-g-PP 对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87-89页 |
·PP/Novolac 共混物结晶性能 | 第89-114页 |
·XRD 分析 | 第89-91页 |
·PP 和PP/Novolac 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 第91-102页 |
·PP 和PP/Novolac 共混物非等温结晶和熔融 | 第102-105页 |
·PP 和动态固化的PP/MAH-g-PP/Novolac 共混物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第105-112页 |
·PP 和PP/Novolac 共混物的结晶结构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第四章 增韧动态固化PP/NOVOLAC 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第118-147页 |
·引言 | 第118-119页 |
·试验部分 | 第119-121页 |
·实验原料 | 第119-120页 |
·试样制备 | 第120页 |
·增容剂(GMA-g-EPDM 和GMA-g-POE)的制备 | 第120页 |
·结构和性能测试 | 第120-1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44页 |
·弹性体增韧动态固化PP/Novolac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第121-125页 |
·EPDM 类弹性体增韧PP/Novolac 共混体系 | 第121-122页 |
·POE 增韧动态固化PP/Novolac 共混体系 | 第122-123页 |
·其它弹性体增韧动态固化PP/Novolac 共混体系 | 第123-125页 |
·丁腈橡胶增韧动态固化PP/Novolac 共混物力学性能 | 第125-130页 |
·动态固化 | 第125页 |
·增容剂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丁腈橡胶的选择 | 第126-127页 |
·酚醛树脂的加入与动态固化对丁腈橡胶增韧PP 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反应增容动态固化的PP/NBR/Novolac 共混物 | 第129-130页 |
·形态结构 | 第130-140页 |
·MAH-g-EPDM 增韧动态固化PP/Novolac 共混物 | 第130-131页 |
·增容剂与动态固化对丁腈橡胶增韧PP | 第131-135页 |
·非固化和固化的PP/MAH-g-PP/ATBN/NBR 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 | 第135-137页 |
·增韧机理 | 第137-140页 |
·流变分析 | 第140-142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142-143页 |
·WAXD 分析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聚丙烯/酚醛树脂/炭黑复合体系的形态结构和电性能 | 第147-172页 |
·引言 | 第147-148页 |
·实验部分 | 第148-150页 |
·主要原料 | 第148页 |
·试样制备 | 第148-149页 |
·结构和性能测试 | 第149-150页 |
·体积电阻率测试 | 第149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149页 |
·光学显微镜分析 | 第149页 |
·抽提实验 | 第149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49-1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0-166页 |
·PP/CB 和Novolac/CB 复合体系的逾渗曲线 | 第150-151页 |
·PP/Novolac 共混组成对PP/Novolac/CB 形貌和电阻率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炭黑在PP/Novolac/CB 复合体系中的分布 | 第152-156页 |
·混料顺序对PP/Novolac/CB 形态和电阻率的影响 | 第156-159页 |
·CB 对PP/CB 和PP/Novolac/CB 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流变性能分析 | 第160-163页 |
·动态固化和相容剂对PP/Novolac/CB 形态和电阻率的影响 | 第163-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