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路网交通拥堵预测与疏导决策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22页 |
·短时交通流预测现状 | 第15-18页 |
·路径诱导系统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2页 |
·论文研究方案 | 第22-26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时空路网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27-50页 |
·时空路网的概念及建立方法 | 第27-35页 |
·时空路网基本概念 | 第27-29页 |
·时空路网的建立 | 第29-35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的概念及属性 | 第35-41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的概念 | 第35-36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的属性 | 第36-38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的分布形式 | 第38-41页 |
·时空路网交通流特性 | 第41-45页 |
·非拥堵交通流特性 | 第41-42页 |
·拥堵交通流特性 | 第42-45页 |
·拥堵区域交通流参数特性 | 第45-48页 |
·交通拥堵的可预测性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50-72页 |
·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限制 | 第50页 |
·时空路网交通流约束关系 | 第50-52页 |
·时空路网交通流传递关系 | 第52-53页 |
·信息条件下的动态路径选择 | 第53-63页 |
·交通信息对路径选择的影响 | 第53页 |
·交通流信息对用户出行决策的影响 | 第53-54页 |
·路段状况对出行费用的影响 | 第54-56页 |
·期望意念交通时间 | 第56-58页 |
·K期望最短路径 | 第58-59页 |
·动态用户最优路径选择条件 | 第59页 |
·基于分解法的动态最短路径算法 | 第59-63页 |
·动态路径行程时间 | 第63-70页 |
·动态路段行程时间预测模型 | 第63-70页 |
·动态路径行程时间模型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度判定模型 | 第72-107页 |
·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 | 第72-73页 |
·交通流信息采集技术 | 第72页 |
·交通数据处理 | 第72-73页 |
·路网交通拥堵度划分 | 第73-75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度评判指标体系 | 第75-79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度判定模型的建立 | 第79-98页 |
·模糊数学相关概念及应用 | 第79-80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80-84页 |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84-98页 |
·数值算例 | 第98-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预测研究 | 第107-140页 |
·预测原理及流程 | 第107-109页 |
·预测原理 | 第107-108页 |
·预测流程 | 第108-109页 |
·短时交通流量预测双点及多点模型 | 第109-113页 |
·短时交通流量预测双点模型 | 第110-111页 |
·短时交通流量预测多点模型 | 第111-113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预测模型 | 第113-132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113-114页 |
·预测指标的选取 | 第114-117页 |
·支持向量机 | 第117-127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预测模型 | 第127-132页 |
·数值算例 | 第132-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六章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疏导决策方法 | 第140-161页 |
·系统决策理论 | 第140-144页 |
·概述 | 第140-142页 |
·系统决策方法 | 第142-143页 |
·交通拥堵疏导决策 | 第143-144页 |
·时空路网交通拥堵疏导决策的思路和步骤 | 第144-146页 |
·交通拥堵疏导的基本原理 | 第146-147页 |
·基于路网均衡的交通拥堵疏导决策 | 第147-158页 |
·路网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 第147-148页 |
·路网OD量反推方法 | 第148-152页 |
·路网供需均衡模型 | 第152-153页 |
·交通拥堵疏导决策模型 | 第153-157页 |
·交通拥堵疏导决策支持系统框架 | 第157-158页 |
·数值算例 | 第158-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结束语 | 第161-164页 |
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61-162页 |
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2页 |
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