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 ·稻瘟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生物农药与稻瘟病防治 | 第11-15页 |
| ·植物源生物农药 | 第11-12页 |
| ·微生物源生物农药 | 第12-15页 |
| ·植保素与稻瘟病防治 | 第15页 |
| ·真菌病毒与稻瘟病防治 | 第15页 |
| ·稻瘟病防治生物防治的展望 | 第15-17页 |
| ·嗜热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嗜热蛋白的来源及极限生长温度 | 第17-18页 |
| ·嗜热蛋白热稳定性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热力学因素 | 第18-19页 |
| ·静电相互作用 | 第19-21页 |
| ·其它因素对嗜热蛋白热稳定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2-24页 |
| ·立题依据与开题设想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3页 |
| 第二章 多粘类芽孢杆菌极端嗜热多肽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 第33-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 ·拮抗多肽的分离纯化 | 第33页 |
| ·纯化多肽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检测 | 第33-34页 |
| ·纯化多肽拮抗活性的热稳定性检测 | 第34页 |
| ·N-末端氨基酸测序 | 第34页 |
| ·SDS-PAGE | 第34页 |
| ·蛋白复性及拮抗活性检测 | 第34页 |
| ·PVDF转膜及N-末端氨基酸测序 | 第34页 |
| ·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 ·拮抗多肽的分离纯化 | 第35页 |
| ·纯化多肽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检测 | 第35-37页 |
| ·纯化多肽拮抗活性的热稳定性检测 | 第37-38页 |
| ·N-末端氨基酸测序 | 第38-39页 |
| ·SDS-PAGE | 第38页 |
| ·蛋白复性及拮抗活性检测 | 第38-39页 |
| ·PVDF转膜及N-末端氨基酸测序 | 第39页 |
| ·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39-41页 |
| ·讨论 | 第41-42页 |
| ·加热法纯化蛋白 | 第41页 |
| ·对稻瘟病菌的强拮抗活性 | 第41页 |
| ·首次报道了非嗜热蛋白产生极端嗜热多肽 | 第41页 |
| ·通过限制条件提高氨基酸序列比较的精度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拮抗极端嗜热多肽APPLM3的基因克隆 | 第44-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材料 | 第44-45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5页 |
| ·基因组DNA酶切与目的片断的回收 | 第45-46页 |
| ·连接与转化 | 第46页 |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46页 |
| ·拮抗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 ·基因组DNA酶切与目的片断的回收 | 第47-48页 |
| ·阳性、拮抗克隆的筛选 | 第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克隆选择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8-49页 |
| ·克隆失败的可能因素 | 第49页 |
| ·改进方法 | 第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以APPLM3为主效成分的乳剂的制备与田间防效 | 第51-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 ·菌株与水稻 | 第51页 |
| ·微生物源农药的制备 | 第51-52页 |
| ·拮抗初提液的制备 | 第51-52页 |
| ·微生物源农药母液制备 | 第52页 |
| ·苗期田间接种及农药喷雾 | 第52-53页 |
| ·田间调查及统计分析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 ·微生物源农药的制备 | 第53-54页 |
| ·田间调查及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该乳剂的制备简单、经济 | 第55页 |
| ·该乳剂对苗稳的田间防效 | 第55-56页 |
| ·引入加权病指以减少试验误差 | 第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SDS-PAGE各溶液配方 | 第58-6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