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概述 | 第10-11页 |
·国内外对混凝土徐变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1-12页 |
·地下工程支护结构的计算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地下工程支护结构的计算理论 | 第12-13页 |
·地下工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混凝土时间效应的基本理论 | 第18-31页 |
·徐变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徐变系数与徐变函数 | 第19-20页 |
·徐变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混凝土徐变基本理论及其比较 | 第21-25页 |
·有效模量法 | 第22页 |
·老化理论 | 第22-23页 |
·弹性徐变理论 | 第23-24页 |
·弹性老化理论 | 第24页 |
·继效流动理论 | 第24-25页 |
·混凝土收缩徐变模式及其比较 | 第25-30页 |
·CEB-FIP模式 | 第25-26页 |
·BP-2模式 | 第26-27页 |
·ACI-209模式 | 第27页 |
·F.Tells模式 | 第27-28页 |
·澳大利亚1988年规范(AS3600)徐变系数计算模式 | 第28页 |
·几种常用徐变计算模式的分析比较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隧道混凝土支护结构的时间效应 | 第31-42页 |
·喷射混凝土的特性 | 第31-34页 |
·强度特性 | 第32页 |
·变形特性 | 第32-34页 |
·耐久性 | 第34页 |
·隧道混凝土结构的工作特点及受力特性 | 第34-38页 |
·隧道混凝土结构的工作环境特性 | 第34-36页 |
·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的荷载状态 | 第36-37页 |
·喷射混凝土结构内力状态 | 第37-38页 |
·隧道混凝土结构的时间效应 | 第38-41页 |
·隧道混凝土结构的时间效应模式的选择 | 第38页 |
·混凝土支护结构徐变计算的实现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混凝土时间效应在隧道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 第42-71页 |
·收敛—约束模型原理简介 | 第42-44页 |
·初期支护的力学评价 | 第44-45页 |
·数值模拟计算程序的基本原理 | 第45-48页 |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45-46页 |
·FLAC3D软件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与有限元比较FLAC3D的优点 | 第47页 |
·FLAC3D数值应用问题 | 第47-48页 |
·FLAC3D软件计算结果后处理程序编制 | 第48-52页 |
·衬砌弯矩、轴力及强度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49-51页 |
·FISH函数的编制 | 第51-52页 |
·隧道围岩位移特征曲线的数值模拟 | 第52-59页 |
·屈服准则的选取 | 第52-54页 |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数值模拟数据结果 | 第56-57页 |
·隧道围岩位移特征曲线分析 | 第57-59页 |
·喷射混凝土衬砌位移特征曲线的数值模拟 | 第59-68页 |
·喷射混凝土衬砌材料力学参数及时间效应参数计算 | 第59-62页 |
·喷射混凝土衬砌模型 | 第62-63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63-67页 |
·喷射混凝土衬砌位移特征曲线分析 | 第67-68页 |
·位移特征曲线综合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隧道混凝土衬砌力学性态时效性研究 | 第71-95页 |
·工程概况 | 第71-72页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71-72页 |
·数值模拟典型断面选择 | 第72页 |
·混凝土时间效应数值计算模型的开发 | 第72-74页 |
·喷射混凝土及模筑混凝土时间效应参数计算 | 第72-73页 |
·FLAC3D软件基于C++的用户自定义模型UDM简介 | 第73-74页 |
·混凝土计算模型的开发 | 第74页 |
·自定义模型文件的载入和运行 | 第74页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74-77页 |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74-75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5-7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94页 |
·隧道支护周边位移变化分析 | 第77-79页 |
·围岩位移场变化分析 | 第79-83页 |
·围岩应力场变化分析 | 第83-86页 |
·喷射混凝土衬砌力学性态时效性分析 | 第86-91页 |
·模筑混凝土衬砌力学性态时效性分析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