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人工加固地基论文--浅层和深层机械加固(压密)论文

成层地基中静压桩挤土效应及防治措施

摘要第1-5页
Abstract(英文摘要)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引言第11-13页
   ·静压桩的沉桩挤土机理及软土地基中的沉桩特性第13-14页
     ·静压桩的沉桩挤土机理第13-14页
     ·粘性土地基中的沉桩特性第14页
   ·静压桩挤土效应研究现状第14-27页
     ·现场实测和室内试验研究第14-19页
     ·理论分析第19-25页
     ·有限元数值模拟第25-27页
   ·研究静压桩挤土效应所涉及的关键问题第27-28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均质地基中静压单桩挤土效应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分析第30-54页
   ·有限元分析在静力压桩过程中的几个问题第30-34页
   ·基本假定、计算简图及参数设计第34-36页
     ·基本假定、计算简图第34-35页
     ·计算参数设计第35-36页
   ·压桩过程中土体的位移第36-37页
   ·压桩结束后土体位移场第37-38页
   ·压桩结束后土体应力场第38-39页
   ·参数影响分析第39-52页
     ·不同桩土模量比情况下的位移场对比分析第39-41页
     ·不同泊松比情况下的位移场对比分析第41-43页
     ·不同粘聚力情况下的位移场对比分析第43-45页
     ·不同摩擦角情况下的位移场对比分析第45-46页
     ·不同桩土摩擦系数的位移场对比分析第46-48页
     ·不同桩土间最大动摩阻力情况下的位移场对比分析第48-50页
     ·考虑与不考虑土体自重应力情况下的位移场对比分析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成层地基中静压单桩挤土效应的有限元分析第54-75页
   ·引言第54页
   ·基本假定及参数设计第54-55页
     ·基本假定第54-55页
     ·参数设计第55页
   ·上部土层较硬时的挤土效应第55-62页
     ·上部4m土体较硬时的挤土效应第55-60页
     ·上部较硬土层厚度不同时的挤土效应第60-62页
   ·有夹硬层时的挤土效应第62-65页
   ·有夹软层时的挤土效应第65-69页
   ·持力层为硬土时的挤土效应第69-71页
   ·土体模量及强度随深度增大时的挤土效应第71-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四章 几种条件下静压桩挤土效应的有限元分析第75-103页
   ·横观各向同性土中静压单桩的挤土效应第75-78页
     ·基本假定第75页
     ·计算简图第75-76页
     ·计算参数第76页
     ·不同参数下的土体位移第76-78页
   ·考虑土体剪胀的静压单桩挤土效应第78-81页
     ·基本假定、计算简图第79页
     ·位移及应力对比第79-81页
   ·双排桩平面应变条件下的挤土效应第81-96页
     ·基本假定第82页
     ·计算参数设计第82-83页
     ·均质软土情况第83-87页
     ·上部2m为硬土层第87-90页
     ·中部夹硬层第90-91页
     ·桩身下部2m为硬土层第91-93页
     ·桩端以下为硬土层第93-95页
     ·均质硬土情况第95-96页
   ·考虑桩机作用的静压单桩挤土效应第96-101页
     ·基本假定第96-97页
     ·有限元计算的力学模型第97页
     ·土体参数第97页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97-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五章 现场试验研究第103-117页
   ·工程概况第103页
   ·工程地质条件第103-105页
     ·地形、地貌及环境条件第103-104页
     ·地基土构成及主要工程地质特征第104-105页
   ·现场试验方案第105页
   ·单桩压桩过程中的水平挤土效应监测第105-109页
   ·桩基施工阶段中的水平挤土效应监测第109-114页
   ·桩基施工后水平挤土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114页
   ·土体竖向位移观测第114页
   ·关于2#测斜管向北侧位移的讨论第114-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六章 减少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工程措施第117-126页
   ·引言第117页
   ·设计阶段的工程措施第117-118页
   ·压桩施工前的工程措施第118-119页
   ·压桩施工期间的工程措施第119-120页
   ·设置防挤槽情况下的静压桩挤土效应第120-124页
     ·基本假定第120-121页
     ·计算参数及有限元模型第121页
     ·防挤槽前、后土体位移分析第121-122页
     ·防挤槽距桩中心距离对挤土效应的影响第122-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26-128页
   ·结论第126-127页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附录1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讨
下一篇: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