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论 | 第7-9页 |
一、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概念比较 | 第9-19页 |
(一) 股东有限责任概述 | 第9-11页 |
1. 股东有限责任的法律特征 | 第9-10页 |
2. 股东有限责任的基本法律意义 | 第10-11页 |
(二)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提出 | 第11-14页 |
1. 股东有限责任立法的争议 | 第12页 |
2.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提出 | 第12-13页 |
3.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特征 | 第13-14页 |
(三)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与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比较 | 第14-19页 |
1. 公司人格否认的基本法律意义 | 第14-15页 |
2. 国内“公司人格否认”学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7页 |
3.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与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比较 | 第17-19页 |
二、有关国家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制度的比较 | 第19-26页 |
(一) 美国的揭开公司面纱理论 | 第19-21页 |
(二) 英国的“替代机制”理论 | 第21-22页 |
(三) 德国的“直索”责任理论 | 第22-23页 |
(四) 日本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 第23-24页 |
(五) 有关国家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制度的借鉴 | 第24-26页 |
三、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法理比较 | 第26-30页 |
(一) 诚实信用和权利滥用禁止学说 | 第26-27页 |
(二) 法律正义学说 | 第27-28页 |
(三) 债的学说 | 第28-29页 |
(四) 公司法人制度秩序学说 | 第29-30页 |
四、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构成 | 第30-36页 |
(一)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定位 | 第30-31页 |
(二)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条件 | 第31-33页 |
1. 公司资本显著不足 | 第31页 |
2. 公司法人格形骸化 | 第31-32页 |
3. 不当控制 | 第32页 |
4. 资产和事务的混同 | 第32页 |
5. 滥用公司形式 | 第32-33页 |
(三)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程序 | 第33-36页 |
1.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主体 | 第33-34页 |
2.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条件 | 第34-35页 |
3. 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35-36页 |
五、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法律实践 | 第36-47页 |
(一)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立法实践 | 第36-41页 |
1. 相关法律制度的探索 | 第36页 |
2. 新《公司法》的立法确认 | 第36-37页 |
3. 相关司法解释及评价 | 第37-41页 |
(二)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司法运用 | 第41-47页 |
1. 法院审判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2. 我国当前审判实践中常见的滥用公司人格的案件类型与分析 | 第43-47页 |
六、我国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制度的立法展望 | 第47-53页 |
(一) 我国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立法设计 | 第47页 |
(二)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司法解释应当确立的主要原则 | 第47-48页 |
1. 坚持公司的法人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 | 第47-48页 |
2. 禁止滥用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制度原则 | 第48页 |
3. 平衡股东权益和债权人利益的原则 | 第48页 |
(三)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司法解释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 | 第48-51页 |
1.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一般规定 | 第49页 |
2. 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情形 | 第49-51页 |
(四) 最高法院应当加强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的司法指导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