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人类学论文--人类生态学论文

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态学研究

摘 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8页
1 清江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第18-29页
   ·地质、地貌第18-20页
   ·气候第20-22页
   ·土壤第22页
   ·主要水系第22-27页
   ·生物第27-29页
2 土家族族源第29-34页
   ·土家族族源第29页
   ·土家族迁徙历程第29-31页
   ·民族迁徙的原因分析第31-34页
     ·战争导致民族被动迁徙第31-32页
     ·寻找更好的资源与生存环境而主动迁徙第32-34页
3 土家人的容貌特征第34-40页
   ·人种的生态适应第34-36页
   ·唇第36-37页
   ·耳廓第37页
   ·眼第37-38页
   ·血型第38-40页
4 土家族人口生态第40-72页
   ·清江流域历史时期人口状况第40-48页
     ·改土归流到清朝末年(公元1735 年~1910 年)的人口再生产第41-44页
       ·战争制约人口增长第42页
       ·经济条件制约人口增长第42-43页
       ·自然灾害加重,抑制人口增长第43-44页
     ·民国时期(公元1911 年~1948 年)人口再生产第44-45页
       ·民国期间战争不断,使人口数量减少第44页
       ·自然灾害侵袭,使人口增长缓慢第44页
       ·抗战期间,清江流域人口出现较大波动第44-45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再生产(公元1949 年以后)第45-48页
       ·人口增长的基本情况第45-47页
       ·清江流域人口变动的其它原因第47-48页
   ·清江流域土家族人口结构第48-58页
     ·性别结构第48-50页
       ·土家族性别结构第48-49页
       ·不同民族的性别结构比较第49-50页
     ·年龄结构第50-52页
     ·民族结构与民族多样性第52-55页
     ·文化结构第55-56页
     ·婚姻家庭结构第56-58页
   ·人口移动对清江流域复合系统的影响第58-64页
     ·土家族地区农村人口移动第58-61页
     ·土家族地区农村人口移动的原因分析第61-63页
     ·人口移动对土家族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第63-64页
   ·清江流域土家族分布格局第64-72页
     ·武陵山区土家族水平分布格局第64-65页
     ·土家族水平分布格局第65-68页
     ·土家族垂直分布格局第68-69页
     ·土家族垂直分布格局的生态分析第69-72页
5 土家族早期衣食住行特征与生态适应第72-108页
   ·食物第72-80页
     ·中国历史时期主要栽培作物的变迁第72-73页
     ·土家族主要栽培作物的变迁第73-74页
     ·土家族饮食第74-77页
       ·主食第74页
       ·副食第74-76页
       ·饮料第76-77页
     ·土家族饮食及饮食文化的生态适应第77-80页
       ·生存方式与食物构成的生态适应第77-78页
       ·生存环境与土家族食物的多样性第78页
       ·饮食文化的生态适应第78-80页
   ·土家族服饰第80-87页
     ·服饰第80-83页
       ·服装第80-82页
       ·冠帽头巾第82页
       ·首饰第82-83页
     ·西南卡普第83-87页
       ·西南卡普起源第83-84页
       ·西南卡普传说第84页
       ·土家织锦的图案第84-85页
       ·土家族民间织锦中的动物造型第85-87页
   ·土家族民居第87-96页
     ·土家族村寨布局与选址第87-89页
       ·土家族村寨布局第87页
       ·土家族村寨的选址第87-89页
     ·土家族民居第89-94页
       ·土家族民居的类型与演变第89-90页
       ·土家族民居结构与平面布局第90-93页
       ·土家族民居装饰与造型第93页
       ·土家族民居的附属设施第93-94页
     ·土家族村寨选址及民族建筑-吊脚楼形成的生态分析第94-96页
       ·“风水”与生态因子的“调剂”作用第94-95页
       ·吊脚楼与环境的生态适应第95-96页
   ·清江流域的道路与交通第96-108页
     ·土司时期的道路与交通第96-98页
     ·改土归流后至清末时期的道路与交通第98-104页
       ·大道第98-100页
       ·水路第100页
       ·桥梁第100-102页
       ·渡口第102-104页
     ·民国时期的道路与交通第104-106页
       ·大道与公路第105页
       ·水路第105-106页
       ·桥梁与渡口第106页
     ·解放后的道路与交通第106-108页
       ·公路第106页
       ·桥梁第106-108页
6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平衡第108-131页
   ·土家族生产生活用具与生态适应第108-119页
     ·生产生活用具调查与处理第108-114页
     ·生产生活用具统计分析第114-116页
     ·生产生活用具与生态适应第116页
     ·农业生产用具、运输工具的变迁第116-119页
       ·农业生产用具的变迁第116-117页
       ·运载方式及主要工具的变迁第117-119页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存方式与生态平衡第119-131页
     ·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第119-121页
     ·耕作方式与群落演替第121-126页
     ·合作互惠与自然资源共享第126-127页
     ·不生产剩余物质与能量的最低消耗第127-128页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持平衡,小规模的社会组织有利于生存第128-129页
     ·心怀敬畏的自然观和价值观第129-131页
7 土家族的信仰与崇拜第131-188页
   ·土家族信仰的生态功能第131-146页
     ·宗教信仰与多神崇拜第131-132页
     ·宗教信仰的生态功能第132-146页
       ·种群能量获取第133-139页
       ·种群生存环境的保护第139-143页
       ·种群繁殖与调节第143-146页
   ·土家族生死观念与生态内涵第146-160页
     ·生育观念与生态内涵第146-152页
     ·死亡观念与生态内涵第152-160页
       ·土家族火葬的生态学解释第153-155页
       ·土家族岩墓葬的生态适应性第155-156页
       ·土家族土葬与生态学知识第156-160页
   ·土家族禁忌与村寨治理第160-172页
     ·生产系统第161-167页
       ·能源第161-164页
       ·村寨建设第164-165页
       ·交通运输第165-166页
       ·通讯第166-167页
     ·社会系统第167-171页
       ·文化教育第167-168页
       ·村寨安全第168-169页
       ·救助系统第169-170页
       ·环境与健康第170页
       ·社会活动第170-171页
       ·生活风尚第171页
     ·生态系统第171-172页
       ·环境资源的配置第171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171-172页
   ·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生态学分析第172-188页
     ·土家族族源与清江流域自然环境和生存模式第172-173页
     ·民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的宇宙观、自然价值观第173-174页
     ·梯玛神歌在土家族种群内部的多种生态功能第174-177页
     ·竹枝词是研究土家族生态学的重要资源第177-179页
       ·从竹枝词中探索土家族生产劳动的模式第177-178页
       ·从竹枝词中探索土家族人的生活模式第178页
       ·从竹枝词中探索土家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第178-179页
     ·土家谚语与生态智慧第179-183页
       ·通过动物观测天气第179-180页
       ·通过天象与气象因子观测天气第180-181页
       ·根据物象观测天气第181页
       ·根据节气和月份观测天气第181-183页
     ·摆手舞、毛古斯与土家族生存模式的变迁第183-185页
       ·茅谷斯的表演内容第183-184页
       ·茅谷斯的表演内容与反映了土家族生存模式的变迁第184-185页
     ·哭嫁歌与土家族婚姻制度的变迁第185-188页
8 清江流域复合生态系统分析第188-204页
   ·秦汉时期自给式封闭型复合系统第188页
   ·宋代时期增长型复合系统第188-191页
     ·宋代复合系统概况第188-190页
     ·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第190-191页
       ·民族政策第190页
       ·增加人口,主要是扩大人耕劳作的熟土第190页
       ·采用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第190-191页
       ·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增加第191页
     ·宋代复合系统的基本特征第191页
   ·土司时期(元明清)稳定型复合系统第191页
   ·改土归流后到解放初期衰退型复合系统第191-192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波动增长型复合系统第192-197页
     ·历史因素的影响第195页
     ·能源与原材料的消耗第195-196页
     ·过度捕猎第196-197页
     ·病虫害第197页
     ·清江流域木材外运第197页
   ·土家族地区家庭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实例分析第197-204页
     ·研究地概况第198页
     ·研究方法第198页
     ·结果与分析第198-202页
       ·家庭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第198-200页
       ·家庭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评价第200-202页
       ·能值指标分析第202页
     ·家庭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调控途径第202-204页
       ·对于种植亚系统第202-203页
       ·对于养殖亚系统第203页
       ·对于农业家庭生态系统第203-204页
9 结论与讨论第204-208页
   ·结论第204-206页
   ·讨论第206-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6页
个人简介第216-217页
导师马钦彦教授简介第217-218页
导师谭志松教授简介第218-219页
致谢第219-220页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务业离岸外包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大容量机车信号记录仪USB2.0下载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