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5页 |
| 1. 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多样性 | 第14-16页 |
| ·内生真菌的活性代谢产物的开发利用 | 第16-19页 |
| 2. 喜树及其代谢产物简介 | 第19-21页 |
| ·喜树简介 | 第19页 |
| ·喜树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简介 | 第19-21页 |
| ·喜树碱 | 第20页 |
| ·喜树碱的衍生物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内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现阶段内生真菌研究的一般方法 | 第21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 | 第21-23页 |
|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内生真菌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 | 第23页 |
| 4.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3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喜树生态系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 | 第25-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 ·分离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 第26-27页 |
| ·内生真菌分离纯化方法 | 第27-28页 |
| ·样品的表面消毒及预处理 | 第27-28页 |
|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8页 |
|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 第28-29页 |
| ·保存方法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消毒剂及消毒时间的确定 | 第29-31页 |
| ·喜树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31页 |
| ·喜树生长朝向对于内生真菌数目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32-35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喜树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38-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8-39页 |
| ·基因组 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39-41页 |
| ·试剂配制 | 第39-40页 |
| ·基因组 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 ·DNA纯度的检测 | 第41-42页 |
| ·紫外光吸收检测 | 第41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41-42页 |
|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 第42-43页 |
| ·本实验所用引物 | 第42页 |
| ·扩增条件 | 第42页 |
| ·扩增产物检测 | 第42-43页 |
| ·扩增产物的纯化及序列的测定 | 第43页 |
| ·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生关系分析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 ·DNA提取 | 第43-44页 |
| ·ITS区段的PCR扩增 | 第44页 |
|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 | 第44页 |
| ·在GenBank上的搜索(Blast)结果 | 第44-47页 |
| ·基于ITS区段序列的内生真菌鉴定 | 第47-54页 |
| ·通过rDNA ITS序列分析所揭示的喜树内生真菌多样性 | 第47-51页 |
| ·喜树内生拟茎点霉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生关系分析 | 第51-54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喜树内生真菌的药物化学研究 | 第56-6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 ·仪器、药材和试剂 | 第56-57页 |
| ·方法 | 第57-58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7页 |
| ·实验材料的培养及预处理 | 第57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准备 | 第57页 |
| ·TCL方法检测 CPT | 第57-58页 |
| ·色谱条件 | 第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 ·TLC方法筛选结果 | 第58-59页 |
| ·标准品及样品的HPLC检测图谱与分析 | 第59-62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附录 | 第69-83页 |
| 原创性声明 | 第83页 |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