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网论文--专用通信网论文--电力通信网论文

晋中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

中文摘要第1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2页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8页
   ·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的目标及特点第8-9页
     ·建立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管的目标第9页
     ·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的特点第9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实施方案第9-11页
     ·国内研究现状和实施方案第9-10页
     ·国外研究现状和实施方案第10-11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1-12页
第二章 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第12-27页
   ·物理体系结构第12-14页
     ·集中方式第12页
     ·分布式第12页
     ·广域网第12页
     ·三种结构的比较第12-14页
   ·信息体系结构第14-23页
     ·INTERNET/SNMP网络管理第14-16页
     ·基于OSI/CMIP网络管理第16-18页
     ·TMN的网络管理第18-21页
     ·ODP/OMGCORBA网络管理第21-22页
     ·四种体系结构的比较第22-23页
   ·功能体系结构第23-27页
     ·网络管理监控子系统第25页
     ·资源管理子系统第25-26页
     ·事务管理子系统第26-27页
第三章 电力通信网管理系统的实现第27-35页
   ·电力通信网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第27-29页
     ·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第27页
     ·兼容其他网管体系结构第27-28页
     ·网管系统的综合化和网络化第28页
     ·完善的应用功能及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第28页
     ·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第28-29页
   ·基于TMN的网管系统的开发设计第29-30页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第30-35页
     ·系统的功能设计第30-31页
     ·体系结构设计第31-32页
     ·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的设计第32-33页
     ·系统的管理信息库(MIB)的设计第33-35页
第四章 新泰达180S电源系统协议研究和接入第35-49页
   ·系统开发的背景第35-37页
     ·电力通信网监控系统破译部分数据流图第35页
     ·各模块功能定义第35-36页
     ·设计要求第36-37页
   ·新泰达电源协议分析第37-41页
     ·向电源的监控模块发送命令的通用格式第37页
  表4-1 向电源的监控模块发送命令的通用格式第37-38页
     ·获取各局站实时告警信息格式第38-40页
     ·获取各局站实时告警信息格式第40-41页
   ·设计思路第41-44页
   ·具体实现第44-48页
     ·收发数据部分第44-45页
     ·收到数据后的数据处理部分第45-48页
   ·运行结果第48-49页
第五章 天宁 TN2002 模拟屏系统的协议研究和接入第49-66页
   ·系统开发的背景第49-51页
     ·模拟屏介绍第49页
     ·系统结构第49页
     ·接口与功能第49-51页
     ·开发环境第51页
   ·协议分析第51-52页
     ·单灯命令第51页
     ·广播命令第51-52页
     ·功能码:(此处只列出使用到的功能码,其他请参照TN2002通信规约第52页
   ·实现思路第52-56页
     ·功能要求第52-53页
     ·能够设置灯光的亮度(0-7级)第53页
     ·能够设置每个通信站对应的灯号,建立站-灯的对应关系第53-55页
     ·能够根据每个站的状态设置对应这个站的灯的状态,即站的状态反映到灯的颜色上第55-56页
   ·具体实现第56-61页
     ·串口的参数配置和串口的打开?关闭第56-58页
     ·检查模拟屏灯光第58页
     ·设置灯光亮度第58-59页
  图5-9 设置灯光亮度第59页
     ·设置通信站和灯的对应关系第59-60页
     ·根据站的状态设置灯的颜色第60-61页
     ·根据站状态和告警级别发送置灯命令的具体实现第61页
   ·运行结果第61-66页
     ·串口操作的测试第62-63页
     ·设置灯光亮度第63页
     ·检查灯光第63页
     ·设置站-灯的对应关系第63-65页
     ·根据站的状态设置灯的颜色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tewart平台的超静定六维力传感器数值仿真研究
下一篇:细胞外ATP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