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在役拱桥可靠性综合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在役拱桥可靠性综合评估的目的 | 第10页 |
| 1.2.2 在役桥梁可靠性综合评估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 1.2.3 可靠性综合评估的过程及方法 | 第11-13页 |
| 1.2.4 桥梁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在役拱桥加固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1 在役拱桥加固的基本要求 | 第14-15页 |
| 1.3.2 在役桥梁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1.3.3 拱桥加固方案模糊优选的意义 | 第15-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 第17-29页 |
| 2.1 层次分析法 | 第17-20页 |
| 2.1.1 概述 | 第17页 |
| 2.1.2 层次分析法的思路 | 第17-18页 |
| 2.1.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 第18-20页 |
| 2.2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 第20-22页 |
| 2.2.1 模糊集及其隶属函数 | 第21页 |
| 2.2.2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21-22页 |
| 2.2.3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 第22页 |
| 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22-27页 |
| 2.3.1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23-26页 |
| 2.3.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26-27页 |
| 2.4 模糊综合评判失效问题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2.4.1 模糊综合评判失效的概念 | 第27-28页 |
| 2.4.2 消除Ⅰ、Ⅱ型失效的方法 | 第2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在役拱桥可靠性综合评估 | 第29-48页 |
| 3.1 评估的内容 | 第29页 |
| 3.2 等级标准的确定 | 第29-30页 |
| 3.3 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3.4 底层指标评估等级向量的确定 | 第32-39页 |
| 3.4.1 第一类指标评估等级向量 | 第32-37页 |
| 3.4.2 第二类指标评估等级向量 | 第37-39页 |
| 3.5 中间层结构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4页 |
| 3.6 多级模糊综合评估 | 第44-4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拱桥加固方案的模糊优选 | 第48-58页 |
| 4.1 引言 | 第48页 |
| 4.2 拱桥加固模糊评判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 4.3 拱桥上部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 | 第49-53页 |
| 4.3.1 提高主拱圈承载力 | 第49-50页 |
| 4.3.2 增设拱肋加固法 | 第50-51页 |
| 4.3.3 喷锚混凝土加固法 | 第51页 |
| 4.3.4 粘贴钢板(筋)加固法 | 第51-52页 |
| 4.3.5 调整拱上自重、改变受力休系加固法 | 第52-53页 |
| 4.3.6 拱上建筑的加固 | 第53页 |
| 4.4 拱桥加固方案模糊优选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53-56页 |
| 4.4.1 拱桥加固方案模糊优选的目标及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 4.4.2 拱桥加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4-56页 |
| 4.5 综合评价指标评价集的确定与处理 | 第56-57页 |
| 4.5.1 对定量指标的处理 | 第56页 |
| 4.5.2 对定性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56-5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结合评估内容的拱桥加固方案模糊优选实例 | 第58-69页 |
| 5.1 引言 | 第58页 |
| 5.2 实例分析 | 第58-67页 |
| 5.2.1 工程概况 | 第58-59页 |
| 5.2.2 主拱圈可靠性综合评估 | 第59-64页 |
| 5.2.3 结合主拱圈评估内容进行加固方案模糊优选 | 第64-6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69页 |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