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土壤中常见的铁、铝、锰氧化物特性 | 第12-14页 |
| ·铁氧化物 | 第12-13页 |
| ·铝氧化物 | 第13页 |
| ·锰氧化物 | 第13-14页 |
| ·离子在氧化物上的吸附行为 | 第14-17页 |
| ·离子的非专性及专性吸附 | 第15-16页 |
| ·离子吸附对氧化物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 ·离子吸附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 第17页 |
| ·影响离子在氧化物上吸附的因素 | 第17-21页 |
| ·体系pH | 第17-18页 |
| ·电解质浓度 | 第18-19页 |
| ·吸附质浓度 | 第19页 |
| ·反应温度 | 第19页 |
| ·共存阴阳离子 | 第19-20页 |
| ·氧化物性质 | 第20-21页 |
| ·氧化物上离子吸附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平衡吸附法 | 第21-22页 |
| ·动力学法 | 第22页 |
| ·仪器分析法 | 第22-23页 |
| ·硼与土壤氧化物的相互关系 | 第23-25页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 ·相关定义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3 针铁矿、水锰矿及硼负载体的人工合成、特性表征 | 第26-33页 |
| ·前言 | 第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铁、锰氧化物的合成 | 第26-27页 |
| ·硼包被态氧化物的合成 | 第27页 |
| ·硼吸附态氧化物的合成 | 第27页 |
| ·样品电荷零点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样品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样品表面参数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比表面积 | 第28-29页 |
| ·表面活性参数 | 第29-31页 |
| ·电荷零点 | 第31-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4 pH对针铁矿、水锰矿及硼负载体吸附锰离子的影响 | 第33-37页 |
| ·前言 | 第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pH对针铁矿及其硼负载体吸附Mn~(2+)离子的影响 | 第34-35页 |
| ·pH对水锰矿及硼负载体吸附Mn~(2+)离子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5 针铁矿、水锰矿及硼负载体吸附-解吸Mn~(2+)离子的等温曲线 | 第37-48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 ·初始浓度对3种铁氧化物吸附-解吸锰离子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温度对6种氧化物吸附-解吸锰离子的影响 | 第40-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6 针铁矿、水锰矿及硼负载体吸附-解吸Mn~(2+)、Al~(3+)动力学 | 第48-59页 |
| ·前言 | 第48-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 ·针铁矿、水锰矿及硼负载体吸附-解吸Mn~(2+)动力学曲线 | 第50-54页 |
| ·针铁矿、水锰矿及硼负载体吸附-解吸Al~(3+)动力学曲线 | 第54-56页 |
| ·电解质浓度对硼包被态铁氧化物吸附Mn~(2+)动力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7 Mn~(2+)离子吸附对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59-62页 |
| ·前言 | 第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8 全文总结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表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