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真正连带债务
| 绪论 | 第1-8页 |
| 第一章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逻辑起点 | 第8-10页 |
| ·语源的考察 | 第8页 |
| ·借鉴及发展 | 第8-10页 |
| 第二章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基础理论 | 第10-26页 |
|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 | 第10-13页 |
| ·称谓的争鸣 | 第10页 |
| ·概念的考察 | 第10-11页 |
| ·邻近概念的区别 | 第11-13页 |
|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构成要件 | 第13-14页 |
|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形态 | 第14-20页 |
| ·形态的分类 | 第14-17页 |
| ·与易混淆的责任形态的对比 | 第17-20页 |
|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效力 | 第20-26页 |
| ·外部效力 | 第20-22页 |
| ·内部效力 | 第22-26页 |
| 第三章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诉讼模式 | 第26-32页 |
| ·不真正连带债务与共同诉讼 | 第26-28页 |
| ·涉及刑事案件时的处理 | 第28-29页 |
| ·判决的表述与执行 | 第29-32页 |
| ·判决的表述 | 第29-30页 |
| ·判决的执行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立法思考 | 第32-36页 |
| ·立法现状 | 第32-33页 |
| ·立法瑕疵 | 第33-35页 |
| ·与补充责任相混淆 | 第33-34页 |
| ·不适当的赋予部分债务人先诉抗辩权 | 第34页 |
| ·无故加重债权人的负担 | 第34-35页 |
| ·立法建议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