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1页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16-18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相关理论评析 | 第21-58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1-25页 |
一、“东亚区域”的概念 | 第21-24页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理论 | 第25-38页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纵向梳理 | 第26-32页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几个侧面及研究现状 | 第32-36页 |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评述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内涵 | 第38-48页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国家间的交易成本 | 第38-39页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内涵和功能 | 第39-44页 |
三、从区域化到区域主义的制度变迁 | 第44-46页 |
四、区域主义的相关理论 | 第46-48页 |
第四节 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理论适用问题 | 第48-57页 |
一、传统模式对东亚一体化适用的缺失 | 第48-51页 |
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模式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 第51-54页 |
三、东亚一体化的几个理论性问题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二章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地缘条件 | 第58-81页 |
第一节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 | 第58-66页 |
一、经济全球化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 第58-64页 |
二、区域一体化组织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 第64-66页 |
第二节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地缘条件 | 第66-80页 |
一、地缘经济条件 | 第66-69页 |
二、地缘政治条件 | 第69-78页 |
三、全球化视域下的东亚地缘环境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演进 | 第81-108页 |
第一节 东亚区域化的演进 | 第81-96页 |
一、贸易和投资联系的演进 | 第81-90页 |
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演进 | 第90-96页 |
第二节 多轨运行的东亚区域主义 | 第96-107页 |
一、东亚区域主义的产生 | 第96-100页 |
二、东亚区域主义进入多轨道 | 第100-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四章 东亚相互依赖关系的结构特点 | 第108-128页 |
第一节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结构特点 | 第108-119页 |
一、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核心要素 | 第108-109页 |
二、区域生产网络的新型分工形态 | 第109-113页 |
三、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结构性缺陷——与“雁阵模式”比较 | 第113-119页 |
四、东亚生产网络的出路 | 第119页 |
第二节 东亚双边贸易协定的发展趋势——轮轴模式 | 第119-127页 |
一、东亚双边主义成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第120-122页 |
二、双边FTA 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及轮轴结构 | 第122-124页 |
三、双边FTA 的轮轴模式对东亚权力结构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五章 东亚经济区域主义的目标和路径 | 第128-154页 |
第一节 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变迁机理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东亚经济区域主义的目标 | 第129-145页 |
一、深化功能性合作创造利益切合点 | 第129-134页 |
二、创造合作预期走出中日合作“困境” | 第134-139页 |
三、降低美国因素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消极影响 | 第139-141页 |
四、促进东亚模式向成熟的市场体制的转型 | 第141-144页 |
五、东亚区域主义与全球主义并行不悖 | 第144-145页 |
第三节 东亚经济区域主义的路径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 第145-152页 |
一、东亚区域合作各种路径福利效应的模拟研究结果 | 第146-147页 |
二、东亚区域主义各种演进路径分析 | 第147-152页 |
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六章 中国的东亚区域战略 | 第154-168页 |
第一节 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历史演进 | 第154-157页 |
一、朝贡体系时期的中国与东亚 | 第154-155页 |
二、日本殖民时期的中国与东亚 | 第155-156页 |
三、冷战时期的中国与东亚 | 第156页 |
四、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东亚一体化 | 第157-158页 |
第三节 中国的东亚区域战略 | 第158-166页 |
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有效突破口 | 第158-164页 |
二、以华人经济圈增强文化上的认同 | 第164-165页 |
三、加强与日韩发达国家的合作以争取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 | 第165-166页 |
小结 | 第166-168页 |
研究结论 | 第168-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2页 |
后记 | 第182-184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