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8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三)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第10页 |
(四)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10-11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1页 |
三、疗效判定 | 第11-12页 |
(一) 症状计分标准 | 第11页 |
(二) 疗效标准 | 第11-12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12页 |
五、治疗结果 | 第12-18页 |
(一) 疗效比较 | 第12-17页 |
(二) 安全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17-18页 |
实验研究 | 第18-28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8页 |
(一)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二、骨髓标本制备 | 第18-19页 |
三、双抗夹心ELISA 法测定BMMNC 体外诱生EPO、SCF、GM-CSF 水平 | 第19-20页 |
(一) EPO 细胞因子活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二) SCF 细胞因子活性的测定 | 第20页 |
(三) GM-CSF 细胞因子活性的测定 | 第20页 |
四、BMMNC MRNA 表达 | 第20-23页 |
(一) BMMNC 总RNA 提取(宝生物公司吸附柱法) | 第20-21页 |
(二) RT-PCR 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第21-23页 |
五、统计方法 | 第23页 |
六、实验结果 | 第23-28页 |
(一) ELISA 结果 | 第23-25页 |
(二) RT-PCR 结果 | 第25-28页 |
讨论 | 第28-43页 |
一、中医学对再障的认识 | 第28-31页 |
(一) 中医病名溯源 | 第28-29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29-30页 |
(三) 治则治法 | 第30-31页 |
二、方药组成及组方特点 | 第31-32页 |
(一) 方药组成 | 第31页 |
(二) 组方配伍原则及方药分析 | 第31-32页 |
三、现代医学对再障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32-38页 |
(一) T 淋巴细胞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 | 第33页 |
(二) 细胞凋亡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三) 造血细胞因子对再障的影响 | 第34-38页 |
四、再障的治疗 | 第38-40页 |
五、补肾方治疗慢性再障对造血调控因子的影响 | 第40-42页 |
六、肾阳虚、肾阴虚及肾阴阳两虚三型之间疗效的差异性分析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综述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详细摘要 | 第57-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