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人论唐
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政治卷 | 第10-62页 |
第一节 政治事件与政治人物 | 第10-57页 |
一、李渊诛杀窦建德、萧铣 | 第10页 |
二、李唐开国之功与玄武门事变 | 第10-16页 |
三、唐太宗的历史评价 | 第16-21页 |
(一) 军事 | 第16-17页 |
(二) 政绩 | 第17-18页 |
(三) 道德 | 第18-21页 |
四、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 第21-25页 |
(一) 封建伦理的叛逆 | 第21-22页 |
(二) 武则天的用人政策 | 第22-25页 |
五、唐玄宗的历史评价 | 第25-29页 |
(一) 天宝政局衰落的原因 | 第25-28页 |
(二) 肃宗灵武即位之事 | 第28-29页 |
六、藩镇问题 | 第29-33页 |
(一) 藩镇形成的起因 | 第29-31页 |
(二) 藩镇祸乱的原因 | 第31-33页 |
七、宦官问题 | 第33-34页 |
八、牛李党争 | 第34-36页 |
(一) 党争的原因 | 第34-35页 |
(二) 维州事件 | 第35-36页 |
九、政治人物 | 第36-57页 |
(一) 卫逖 | 第36页 |
(二) 房玄龄、杜如晦 | 第36-37页 |
(三) 魏征 | 第37页 |
(四) 王珪 | 第37-38页 |
(五) 褚遂良 | 第38-39页 |
(六) 李勣 | 第39-42页 |
(七) 狄仁杰 | 第42-43页 |
(八) 卢怀慎 | 第43-44页 |
(九) 宋璟 | 第44页 |
(十) 张九龄 | 第44-45页 |
(十一) 高力士 | 第45页 |
(十二) 李林甫 | 第45-46页 |
(十三) 唐肃宗 | 第46页 |
(十四) 李白 | 第46-48页 |
(十五) 张巡 | 第48-49页 |
(十六) 郭子仪 | 第49-50页 |
(十七) 房琯 | 第50页 |
(十八) 唐代宗 | 第50-51页 |
(十九) 唐德宗 | 第51页 |
(二十) 韦皋 | 第51页 |
(二十一) 陆贽 | 第51-53页 |
(二十二) 唐宪宗 | 第53页 |
(二十三) 裴度 | 第53-54页 |
(二十四) 李克用 | 第54页 |
(二十五) 李德裕 | 第54-55页 |
(二十六) 唐文宗 | 第55-56页 |
(二十七) 唐宣宗 | 第56页 |
(二十八) 唐代妇女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科举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军事制度 | 第59-60页 |
第四节 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 第60-62页 |
第二章 经济卷 | 第62-68页 |
第一节 均田制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两税法 | 第63-64页 |
第三节 租庸调 | 第64-65页 |
第四节 户口 | 第65页 |
第五节 漕运 | 第65-66页 |
第六节 对经济人物的评价 | 第66-68页 |
第三章 文化卷 | 第68-76页 |
第一节 诗歌 | 第68-72页 |
一 总评 | 第68-69页 |
二 杜甫和李白 | 第69-72页 |
(一) 杜甫 | 第69-70页 |
(二) 李白 | 第70-71页 |
(三) 李白与杜甫 | 第71-72页 |
第二节 新旧唐书比较研究 | 第72-76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76-89页 |
第一节 元明时期唐代兴亡原因研究的探究 | 第76-83页 |
第二节 论元明时期的唐代研究 | 第83-86页 |
第三节 元明道德观作为历史评价标准的思考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