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某引黄给水厂冬季出厂水异嗅味去除研究
| 1 绪论 | 第1-22页 |
| ·概述 | 第9-15页 |
| ·问题提出 | 第9页 |
| ·给水处理中异嗅味来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 ·嗅和味的危害 | 第12页 |
| ·嗅和味的种类及监测方法 | 第12-15页 |
| ·异嗅味去除方法 | 第15-19页 |
| ·复合污染产生异味的去除 | 第15页 |
| ·消毒剂及其副产物产生异味的去除 | 第15页 |
| ·藻类及其新陈代谢物产生的异味的去除 | 第15-19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9-22页 |
| ·课题背景 | 第19-20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 ·课题计划实施 | 第21-22页 |
| 2 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22-28页 |
| ·水源—黄河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22-24页 |
| ·评价标准 | 第22页 |
| ·取样、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22页 |
| ·评价方法 | 第22页 |
| ·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 ·平原水库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24-27页 |
| ·评价标准 | 第24页 |
| ·采样、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24-25页 |
| ·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3 试验项目、仪器设备和方法 | 第28-30页 |
| ·试验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8-30页 |
| 4 平原水库藻类的定量计数和分类鉴定 | 第30-43页 |
| ·藻类的定量计数 | 第30-34页 |
| ·水中藻类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 ·试验仪器、药品及方法 | 第31-32页 |
| ·藻类总量统计分析 | 第32-34页 |
| ·藻类的分类鉴定 | 第34-39页 |
| ·藻类一般特征及门属 | 第34-35页 |
| ·水库及黄河原水中藻类的鉴定 | 第35-38页 |
| ·种属分布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 ·水库不同深度处藻类分布调查 | 第39-40页 |
| ·藻类对饮用水的危害 | 第40页 |
| ·冬季藻类冰下滋生机理初探 | 第40-43页 |
| ·藻类总数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 ·藻类种属变化规律 | 第41页 |
| ·藻类冰下滋生机理 | 第41-43页 |
| 5 藻类分泌物—水中痕量物质的测定 | 第43-47页 |
| ·痕量致味物质测定仪器、试剂及方法 | 第43-44页 |
| ·试验仪器 | 第43页 |
|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 ·实验步骤 | 第44页 |
| ·线性回归方程的测定 | 第44-45页 |
| ·异味物质的定量测定 | 第45-47页 |
| 6 出厂水水质异嗅原因分析 | 第47-56页 |
| ·异嗅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47-52页 |
| ·产生嗅和味的原因 | 第47-48页 |
| ·嗅味物质分类及特征 | 第48-52页 |
|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52页 |
|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 ·解决办法 | 第52页 |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监测结果 | 第52-55页 |
| ·分析 | 第55-56页 |
| 7 藻类及异嗅味去除试验 | 第56-69页 |
| ·藻类去除试验 | 第56-64页 |
| ·试验仪器及药品 | 第56页 |
| ·混凝剂PAC(聚合氯化铝)对藻类的去除 | 第56-57页 |
| ·CuSO_4与PAC共同作用对藻类的去除 | 第57-59页 |
| ·KMnO_4与PAC共同作用对藻类的去除 | 第59-61页 |
| ·H_2O_2与PAC共同作用对藻类的去除 | 第61-62页 |
| ·除藻方法比较 | 第62-64页 |
| ·异嗅味去除试验 | 第64-69页 |
|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64-65页 |
| ·试验说明 | 第65页 |
| ·试验结果 | 第65-69页 |
| 8 结论和建议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建议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