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 第1-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实用性 | 第13页 |
| ·创新性 | 第13页 |
| ·VPLS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 第2章 VPN技术概述 | 第17-24页 |
| ·VPN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 ·IP-VPN的业务需求和隧道机制 | 第17-19页 |
| ·IP-VPN的业务需求 | 第17-19页 |
| ·IP-VPN的隧道机制 | 第19页 |
| ·IP-VPN的网络参考模型 | 第19-24页 |
| ·虚拟租用线 | 第20-21页 |
| ·虚拟专用路由网(VFRN) | 第21页 |
| ·虚拟专用拨号网(VPDN) | 第21-22页 |
| ·虚拟专用LAN网段(VPLS) | 第22-24页 |
| 第3章 MPLS体系结构 | 第24-33页 |
| ·IP转发技术概述 | 第24-25页 |
| ·MPLS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 ·MPLS协议中的重要概念 | 第26-29页 |
| ·转发等价类(FEC) | 第26-27页 |
| ·MPLS包头结构 | 第27页 |
| ·标记分发协议(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LDP) | 第27-28页 |
| ·标签交换路由器(LSR Label Switching Router) | 第28页 |
| ·标记交换路径(Label Switched Path—LSP) | 第28-29页 |
| ·MPLS工作过程 | 第29-30页 |
| ·目前MPLS的主要应用 | 第30-33页 |
| ·在IP网络的流量工程方面 | 第30-31页 |
| ·在IP网络的QoS方面 | 第31页 |
| ·在IP网络的服务功能方面 | 第31-33页 |
| 第4章 VLAN技术简介 | 第33-38页 |
| ·VLAN技术概述 | 第33页 |
| ·VLAN的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 ·VLAN的划分 | 第34-35页 |
| ·基于端口的VLAN(Port-Base VLAN) | 第34页 |
| ·基于MAC地址的VLAN(MAC-Based VLAN) | 第34-35页 |
| ·基于协议的VLAN(Protocol-Based VLAN) | 第35页 |
| ·其它类型VLAN | 第35页 |
| ·VLAN的用途及优点 | 第35-38页 |
| ·限制广播范围 | 第35-36页 |
| ·灵活的网络结构 | 第36页 |
| ·虚拟工作组 | 第36-37页 |
| ·方便的网络管理 | 第37-38页 |
| 第5章 VPLS的实现 | 第38-48页 |
| ·虚电线(Pseudowire)原理 | 第39-40页 |
| ·基于标签分布协议(LDP)的VPLS信令分析 | 第40-43页 |
| ·LDP邻机发现机制 | 第40-41页 |
| ·LDP的会话和信令 | 第41-42页 |
| ·MAC地址学习 | 第42-43页 |
| ·VPLS的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 ·VPLS转发平台的基本实现 | 第44-48页 |
| ·MPLS模块 | 第44-45页 |
| ·VPLS模块 | 第45-48页 |
| 第6章 分层VPLS技术研究 | 第48-59页 |
| ·分层VPLS模型的提出 | 第48页 |
| ·两种分层VPLS模型 | 第48-50页 |
| ·MTU-s与PE-rs协同工作模型 | 第48-49页 |
| ·PE-r与PE-rs协同工作模型 | 第49-50页 |
| ·PW标签的分配和维护 | 第50-57页 |
| ·PW的创建过程中命令和消息的处理算法 | 第51-57页 |
| ·PW的维护 | 第57页 |
| ·主备切换与错误恢复 | 第57-58页 |
| ·主备切换 | 第57-58页 |
| ·错误恢复 | 第58页 |
| ·可扩展性分析 | 第58-59页 |
| 第7章 VPLS服务质量的研究 | 第59-79页 |
| ·流量监管和流量整形 | 第60页 |
| ·综合服务 | 第60-63页 |
| ·综合服务模型 | 第60-61页 |
| ·RSVP | 第61-62页 |
| ·IntServ的优缺点 | 第62-63页 |
| ·区分服务模型 | 第63-68页 |
| ·区分服务标记域与区分服务标记DSCP | 第65页 |
| ·区分服务中的分类和调节机制 | 第65-66页 |
| ·区分服务当中的逐跳行为PHB | 第66-67页 |
| ·DiffServ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 ·运用MPLS技术实现IP网络的Qos | 第68-73页 |
| ·MPLS和区分服务结合 | 第68-70页 |
| ·CD-LDP实现端到端的QoS | 第70-72页 |
| ·RSVP-TE实现端到端的QoS | 第72-73页 |
| ·P2MP(point-to-multipoint)服务质量 | 第73页 |
| ·一种用于建立P2MP VPLS虚拟连接的分布式保障带宽路由算法 | 第73-79页 |
| ·问题定义和网络模型 | 第73-74页 |
| ·关键链路 | 第74-75页 |
| ·关键链路算法 | 第75-76页 |
| ·性能评估 | 第76-79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