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3-4页 |
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美伊核博弈示意图 | 第9-10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对方是敌人”的身份建构和确立 | 第13-22页 |
第一节 身份的概念及其作用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伊斯兰革命后美伊两国互为敌人的身份的确立 | 第14-16页 |
第三节 “9·11”后敌人身份的强化和升格 | 第16-18页 |
第四节 美伊互为仇敌在于两国文化上的不认同和国家间恶性互动 | 第18-22页 |
第二章 敌人身份对美伊国家利益观的影响 | 第22-29页 |
第一节 美国对“敌人”伊朗的认知和自身利益的判断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伊朗对“敌人”美国的认知和自身利益的判断 | 第25-29页 |
第三章 敌人身份对美伊外交手段和策略的影响 | 第29-41页 |
第一节 “强敌”美国处理核危机的外交策略和手段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弱敌”伊朗处理核危机的外交策略和手段 | 第31-34页 |
第三节 伊朗的“第三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34-36页 |
第四节 美国核围剿下伊朗“第三国外交”战略的成功实践 | 第36-41页 |
第四章 美伊核争端的未来走向 | 第41-46页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认同(身份)转换”论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加强美伊敌对关系中的良性互动,营造化敌为友的气氛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加强文化认同,建立互信和对话机制,拆除“不信任高墙”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