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地质力学论文

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1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4-25页
     ·地震诱发地面地质灾害特征研究第14-18页
     ·地震诱发山体变形破裂机制研究第18-21页
     ·地震导致山体失稳的评判预测研究第21-23页
     ·地震模拟振动台的研究与发展概况第23-24页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24-25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5-27页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第27页
   ·我国强震区分布格局与地面地质灾害特征第27-31页
     ·我国的强震空间分布及地震区带划分第27-28页
     ·我国地震崩滑分布特征第28-31页
第2章 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典型实例地质分析研究第31-71页
   ·引言第31页
   ·叠溪地震区地质背景特征研究第31-40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31-32页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格架及断裂活动性第32-37页
     ·地貌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第37-38页
     ·1933年叠溪地震概况第38-40页
   ·叠溪地震高烈度区斜坡变形破坏分区分带特征研究第40-54页
     ·叠溪地震高烈度区斜坡变形破坏总体特征与分区第40-42页
     ·叠溪较场区(A区)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第42-45页
     ·松平沟区(B区)地震崩滑灾害特征第45-49页
     ·右岸龙池区(C区)岸坡地质结构及地震中的表现形式第49-52页
     ·团结村—鱼儿寨沟区(D区)斜坡变形破坏特点第52-54页
   ·叠溪地震区斜坡变形破坏分区特征的形成机制探讨第54-56页
   ·其它几个典型地震区概况第56-68页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山体变形破裂特征第56-59页
     ·云南龙陵地震山体变形破裂特征第59-61页
     ·云南丽江地震山体变形破裂特征第61-64页
     ·云南大关-永善地震山体变形破裂特征第64-66页
     ·台湾集集地震崩滑灾害概况第66-68页
   ·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的几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第68-70页
     ·典型特征或典型迹象第68页
     ·几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第68-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3章 振动条件下地质力学模拟试验设备与方法研究第71-83页
   ·引言第71-72页
   ·振动台设计原理与设备研制开发第72-76页
     ·振动台设计原理与技术参数第72-73页
     ·试验设备研制开发第73-75页
     ·振动试验设备特点第75-76页
   ·试验方法研究第76-82页
     ·试验目标任务与思路第76页
     ·振动地质力学模型相似理论第76-77页
     ·模型材料与结构设计第77-80页
     ·量测技术第80-82页
   ·小结第82-83页
第4章 典型变形破裂机制的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第83-121页
   ·引言第83页
   ·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机制模型试验第83-93页
     ·模型及试验方案第83-85页
     ·模型试验结果第85-88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88-93页
   ·高陡块(层)状体斜坡崩塌型机制模型试验第93-108页
     ·模型及试验方案第93-95页
     ·模型试验结果第95-101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101-108页
   ·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机制模型试验第108-118页
     ·模型与试验方案第108-110页
     ·模型试验结果第110-115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115-118页
   ·小结第118-121页
第5章 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的形成条件及相关性研究第121-149页
   ·引言第121页
   ·岩体在动荷载作用下变形破裂的基本理论第121-129页
     ·动荷载作用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第122-123页
     ·岩体结构特征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第123-124页
     ·动荷载作用下岩体变形破坏特征第124-126页
     ·山体浅表生改造与地震作用第126-129页
   ·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的一般机理第129-132页
     ·地震力对山体变形破裂的影响作用第129-130页
     ·地震波对山体变形破裂的作用机理第130-132页
     ·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的形成演化机制类型第132页
   ·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形成与演化第132-140页
     ·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机制的形成与演化第133-135页
     ·高陡块(层)状体斜坡崩塌型机制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第135-137页
     ·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机制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第137-140页
   ·山体变形破裂与振动参数的关系第140-144页
     ·山体变形破裂与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系第140-141页
     ·山体变形破裂与振动加速度的关系第141-142页
     ·山体变形破裂与振幅、初动方向、振动轨迹和持续时间的关系第142-144页
   ·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与山体内部结构和外形特征的关系第144-147页
     ·区域断裂构造的影响第144页
     ·岩体结构类型的影响第144-145页
     ·浅表生时效结构的影响第145-146页
     ·山体外形特征的影响第146-147页
   ·小结第147-149页
第6章 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稳定性评判准则与判据讨论第149-166页
   ·前言第149-150页
   ·地震崩滑的宏观初判准则与方法第150-151页
   ·地震崩滑宏观再判准则与方法第151-157页
     ·综合指标法第151-153页
     ·灰色聚类法第153-155页
     ·神经元网络法第155-157页
   ·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稳定性评价判据探讨第157-165页
     ·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判据探讨第158-161页
     ·高陡块(层)状体斜坡崩塌型判据探讨第161-164页
     ·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判据探讨第164-165页
   ·小结第165-16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66-169页
   ·主要结论与认识第166-168页
   ·展望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塔中古隆起多旋回构造演化与油气多期动态成藏
下一篇:木材导热系数的分形与神经网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