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文15断块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前言 | 第8-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研究思路 | 第8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 2 概况 | 第10-16页 |
| ·基础地质特征 | 第10-11页 |
| ·开发历程、特点及开发现状 | 第11-13页 |
| ·产能建设阶段(1979.6-1984.12) | 第11-12页 |
| ·全面细分调整稳产阶段(1985-1989年) | 第12页 |
| ·产量递减阶段(1990-1993年) | 第12页 |
| ·拟稳产阶段(1994-1998年) | 第12-13页 |
| ·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6页 |
| ·油水井利用状况差 | 第13页 |
| ·油藏认识不适应进一步挖潜的需要 | 第13-16页 |
| 3 油藏精细描述及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16-34页 |
| ·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 | 第16-17页 |
| ·构造特征再认识 | 第17-18页 |
| ·构造格架 | 第17页 |
| ·断块内部小断层 | 第17-18页 |
| ·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18页 |
| ·测井储层参数研究 | 第18-26页 |
| ·测井资料的数据标准化 | 第18-19页 |
| ·关键井研究 | 第19-23页 |
|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 第23-25页 |
|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 | 第25-26页 |
| ·储层宏观非均质概念模型 | 第26-30页 |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26-27页 |
| ·开发层系规模的层间非均质性 | 第27-30页 |
| ·层内非均质模型 | 第30页 |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 ·三维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建模思路 | 第30页 |
| ·所建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 ·建模的意义及取得的新认识 | 第31-34页 |
| 4 储量计算及流动单元综合评价 | 第34-48页 |
| ·储量计算 | 第34-38页 |
| ·含油气面积的确定 | 第34-36页 |
| ·油层有效厚度 | 第36页 |
| ·单储系数的确定及选值 | 第36-38页 |
| ·储量计算 | 第38页 |
| ·储量对比及评价 | 第38-42页 |
| ·基础资料对比评价 | 第38页 |
| ·认识精度提高 | 第38-42页 |
| ·流动单元综合评价 | 第42-48页 |
| ·评价参数的选择 | 第42-44页 |
| ·权系数的确定 | 第44页 |
| ·评价结果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8页 |
| 5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48-64页 |
| ·宏观剩余油分布定性研究 | 第48-56页 |
| ·C\O测井资料分析 | 第48页 |
| ·调整井流动单元水淹状况分析 | 第48页 |
| ·注水井吸水剖面资料分析 | 第48页 |
| ·动态综合分析法 | 第48-53页 |
| ·宏观剩余油分布状况分析 | 第53-56页 |
| ·数值模拟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 | 第56-61页 |
|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 ·历史拟合 | 第58-61页 |
|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分类评价 | 第61-64页 |
| 6 剩余油挖潜方案部署 | 第64-69页 |
| ·剩余油挖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 第64-65页 |
| ·总体思路 | 第64页 |
| ·挖潜方法 | 第64-65页 |
| ·挖潜方案部署 | 第65页 |
| ·挖潜方案开发指标预测 | 第65-67页 |
| ·经济评价 | 第67-69页 |
| 7 结论 | 第69-70页 |
| 8 致谢 | 第70-71页 |
| 9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