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页 |
| ·大豆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第15-23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 第15页 |
|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类群中的分布 | 第15页 |
| ·异黄酮类化合物 | 第15-21页 |
| ·异戊二烯化黄酮类化合物 | 第21-23页 |
| ·大豆中的异戊二烯化异黄酮——Glyceollins | 第23-39页 |
| ·Glyceollins的发现及其基本性质 | 第23-25页 |
| ·Glyceollins的生物学作用 | 第25页 |
| ·Glyceollins的生物合成 | 第25-27页 |
| ·Glyceollins的诱导与累积 | 第27-39页 |
| ·大豆中的异戊二烯转移酶 | 第39-45页 |
| ·异戊二烯转移酶 | 第39-44页 |
| ·Glyceollins生物合成中的其它酶的研究进展概述 | 第44-45页 |
| ·蛋白质分离中的二维电泳技术 | 第45-50页 |
| ·二维电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45-46页 |
| ·二维电泳技术分离膜蛋白 | 第46-48页 |
| ·影响二维电泳效果的其它因素 | 第48-49页 |
| ·二维电泳技术应用进展 | 第49-5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0-52页 |
| 第二章 大豆中Glycinol和Glyceollins的诱导 | 第52-6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 ·激发子浓度对glyceollins、glycinol及其它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 第54-63页 |
| ·硝酸银和茉莉酸诱导处理后glyceollins、glycinol及其它大豆异黄酮在子叶中的分布 | 第63-6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65-69页 |
| ·激发子对glycinol和glyceollins累积的诱导 | 第65-66页 |
| ·不同品种的大豆产生glycinol和glyceollins的情况不同 | 第66-67页 |
| ·大豆“代谢网”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第三章 Glycinol的制备 | 第69-7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 ·试验材料 | 第69-71页 |
| ·试验方法 | 第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 | 第71-72页 |
| ·Glycinol的分离纯化 | 第72-73页 |
| ·Glycinol的鉴定 | 第73-7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75-76页 |
| 第四章 异戊二烯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 第76-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 ·试验材料 | 第76页 |
| ·试验方法 | 第76-7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 ·大豆子叶中的异戊二烯化反应 | 第78-80页 |
| ·大豆子叶异戊二烯转移酶反应产物的制备和鉴定 | 第80-82页 |
| ·关于glyceollidins累积的探讨 | 第82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第五章 硝酸银诱导的大豆子叶微粒体蛋白初步研究 | 第83-9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 ·试验材料 | 第83-84页 |
| ·试验方法 | 第84-8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4页 |
| ·影响大豆子叶微粒体蛋白溶解和2-维电泳图像的因素 | 第86-90页 |
| ·硝酸银诱导的大豆子叶微粒体部分蛋白的初步分析 | 第90-94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5-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作者简历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