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国际法论文--国际私法论文

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侵权领域的运用

目录第1-8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部分 最密切联系原则概述第9-25页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产生第9-15页
  (一) 理论渊源第9-11页
   1.法律关系本座说第9-10页
   2.美国冲突法革命中诸理论第10-11页
  (二) 司法判例第11-14页
   1.奥汀诉奥汀案(Auten v. Auten)第11-13页
   2.贝柯克诉杰克逊案(Babcock v. Jackson)第13-14页
  (三)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正式确立第14-15页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产生的动因第15-18页
  (一) 现实发展的需要第15-16页
  (二) 法律原因第16-18页
   1.法律发展的需要第16-17页
   2.法律的价值——对个案公正的追求第17-18页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本质——法律选择的最适当性第18-19页
 四、最密切联系原则产生对现代国际冲突法的意义第19-22页
  (一) 兼顾了确定性与灵活性第19-20页
  (二) 改变了人们对国际私法功能的认识第20-21页
  (三) 有补漏和纠偏的功能第21-22页
 五、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当代的适用情况第22-25页
  (一) 各国接受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方式第22页
  (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合同、侵权领域外的运用第22-25页
第二部分 传统侵权行为冲突规范概述第25-34页
 一、传统侵权行为的主要冲突规范第25-30页
  (一) 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第25-27页
  (二) 侵权行为适用法院地法第27-29页
  (三) 折衷法第29-30页
 二、对传统侵权行为的主要冲突规范的简要评价第30-34页
  (一) 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评价第30-32页
  (二) 对侵权行为适用法院地法的评价第32-34页
第三部分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侵权行为领域的运用与发展第34-46页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侵权领域的确立第34-36页
  (一) 侵权行为自体法第34页
  (二) 贝柯克诉杰克逊案对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侵权领域确立的意义第34-35页
  (三) 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的有关规定第35-36页
 二、密切联系原则在侵权领域适用的价值取向和积极意义第36-39页
  (一) 对实质正义、个案公正的追求——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价值追求第36-37页
  (二 )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侵权领域运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37-39页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各国侵权领域适用与发展情况第39-42页
  (一) 英美法系国家第39-41页
  (二) 大陆法系国家第41-42页
 四、侵权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局限与克服第42-46页
  (一) 侵权领域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不足第42-44页
   1.确定性不足第42-43页
   2.对最密切联系地的确定标准不统一第43页
   3.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第43页
   4.易导致法院地法适用的扩张第43-44页
  (二) 侵权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不足的弥补第44-46页
   1.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补充原则第44-45页
   2.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指导原则,但对最密切联系地进行推定第45-46页
第四部分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侵权领域的发展空间第46-56页
 一、中国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的现状及缺憾第46-48页
  (一) 现有的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范第46-47页
  (二) 我国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范的不足之处第47-48页
 二、对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有关侵权法律适用的分析第48-49页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侵权领域的发展空间第49-56页
  (一) 我国在侵权领域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49-51页
  (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侵权领域的引入和运用第51-56页
   1.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地位第51-53页
   2.对最密切联系原则局限性的克服第53-54页
   3.与其他制度的结合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书目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铬或锰的新型固氮酶的纯化,特性和结晶--棕色固氮菌突变种UW3中CrFe蛋白和MnFe蛋白的研究
下一篇:玉米耐旱主效QTL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