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40页 |
·固氮酶生物化学研究 | 第12-23页 |
·第一套固氮酶体系——含钼固氮酶 | 第12-17页 |
·含钼固氮酶的组成 | 第12-14页 |
·底物还原特性 | 第14-16页 |
·稳定性与保护机制 | 第16-17页 |
·金属原子簇的波谱学研究 | 第17页 |
·非钼固氮酶 | 第17-22页 |
·第二套固氮酶体系——含钒固氮酶 | 第18-20页 |
·第三套固氮酶体系——仅含铁的固氮酶 | 第20-22页 |
·第三种替代固氮酶体系——嗜热自养链霉菌中的耐氧固氮酶 | 第22-23页 |
·固氮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3-28页 |
·固氮基因的定位 | 第23-25页 |
·固氮酶结构基因 | 第25-26页 |
·金属原子簇合成相关基因 | 第26-27页 |
·固氮酶调控基因 | 第27-28页 |
·其它可能存在的固氮酶体系 | 第28-30页 |
·钨铁蛋白 | 第28-29页 |
·可能存在的新型固氮酶——含铬或含锰的固氮酶 | 第29-30页 |
·固氮酶晶体学研究 | 第30-38页 |
·固氮酶组分蛋白的结晶研究 | 第30-34页 |
·固氮酶晶体学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Fe 蛋白 | 第34-35页 |
·MoFe 蛋白 | 第35-36页 |
·固氮酶复合体 | 第36-3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0-54页 |
·菌种及培养 | 第40-42页 |
·菌种 | 第40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40-41页 |
·母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应用液的配制 | 第41页 |
·菌体培养 | 第41-42页 |
·菌种活化 | 第41页 |
·摇瓶扩大培养 | 第41页 |
·小罐发酵 | 第41页 |
·菌体收集 | 第41-42页 |
·菌体生长及活性曲线制作 | 第42页 |
·菌体生长曲线 | 第42页 |
·整体菌活性曲线 | 第42页 |
·厌氧技术 | 第42-43页 |
·除氧溶液的配制 | 第42页 |
·氩气中含有的微量氧气的去除 | 第42页 |
·厌氧操作要点 | 第42-43页 |
·固氮酶提取及纯化 | 第43-46页 |
·缓冲液的准备 | 第43页 |
·固氮酶的提取与纯化 | 第43-46页 |
·野生种OP固氮酶MoFe蛋白和Fe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第43-45页 |
·突变种UW3/Cr固氮酶CrFe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第45-46页 |
·突变种UW3/Mn固氮酶MnFe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第46页 |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46-47页 |
·试剂配制 | 第46页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46-47页 |
·样品蛋白浓度测定 | 第47页 |
·固氮酶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MgATP 发生系统的配制 | 第47页 |
·固氮酶MFe 蛋白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蛋白质电泳及Western blotting (免疫印迹) | 第48-50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第48-49页 |
·电泳试剂的配制 | 第48-49页 |
·SDS-PAGE 制胶及电泳 | 第49页 |
·厌氧天然PAGE | 第49页 |
·免疫印迹 | 第49-50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49-50页 |
·转印步骤 | 第50页 |
·显色 | 第50页 |
·蛋白质样品中的金属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Mn, Cr, Mo, Fe 混标溶液的配制 | 第50-51页 |
·蛋白质样品的硝化 | 第51页 |
·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51页 |
·样品中金属浓度的测定 | 第51页 |
·金属含量计算 | 第51页 |
·蛋白质圆二色(CD) 谱的测定 | 第51-52页 |
·可见光区CD 谱 | 第51页 |
·远紫外区CD 谱 | 第51-52页 |
·蛋白质电子顺磁共振(EPR) 谱 | 第52页 |
·蛋白质结晶 | 第52-54页 |
·溶液配制 | 第52页 |
·母液配制 | 第52页 |
·沉淀剂配制 | 第52页 |
·结晶方法 | 第52页 |
·培养及观察 | 第52页 |
·晶体的电泳鉴定 | 第52-53页 |
·空间微重力对结晶的影响 | 第53-5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54-93页 |
·棕色固氮菌突变种UW3 的生长特性 | 第54-58页 |
·UW3/Mn 的生长特性 | 第55-57页 |
·UW3/Cr 的生长特性 | 第57-58页 |
·固氮酶组分蛋白的纯化 | 第58-65页 |
·CrFe 蛋白和MnFe 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59-61页 |
·CrFe 蛋白和MnFe 蛋白制备物的电泳行为及其组分鉴定 | 第61-65页 |
·CrFe 蛋白和MnFe 蛋白的电泳行为 | 第61-63页 |
·制备物蛋白组分鉴定 | 第63-65页 |
·CrFe 蛋白和MnFe 蛋白的特性研究 | 第65-73页 |
·底物还原特性 | 第65-66页 |
·金属含量分析 | 第66-67页 |
·光谱及波谱特性 | 第67-73页 |
·CD 谱 | 第67-69页 |
·电子顺磁共振谱 | 第69-73页 |
·CrFe 蛋白和MnFe 蛋白结晶研究 | 第73-93页 |
·沉淀剂对气相扩散法结晶的影响 | 第74-80页 |
·缓冲体系的影响 | 第74-76页 |
·PEG 8000 的影响 | 第76-78页 |
·无机盐的影响 | 第78-80页 |
·结晶方法的影响 | 第80页 |
·液-液扩散法对MnFe 蛋白和CrFe 蛋白大单晶的培养 | 第80-88页 |
·PEG 的选择 | 第82-85页 |
·无机盐的影响 | 第85-87页 |
·蛋白质晶体的电泳鉴定 | 第87-88页 |
·空间微重力下的CrFe 蛋白和MnFe 蛋白晶体生长 | 第88-93页 |
·厌氧条件对固氮酶结晶的重要性 | 第89页 |
·MnFe 蛋白气相扩散坐滴法沉淀剂的选择 | 第89-90页 |
·空间微重力对MnFe 蛋白和CrFe 蛋白结晶的影响 | 第90-93页 |
第四章 本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 | 第93-95页 |
·主要进展 | 第93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3-94页 |
·研究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9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