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23页 |
·苏铁科植物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苏铁科植物的概述 | 第10页 |
·苏铁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简史 | 第10-13页 |
·分类方法综述 | 第13-21页 |
·形态学分类方法 | 第13-14页 |
·数量学分类方法 | 第14页 |
·孢粉学分类方法 | 第14-15页 |
·细胞学分类方法 | 第15页 |
·同工酶分类方法 | 第15-16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6-21页 |
·RELP | 第16-17页 |
·AFLP | 第17页 |
·SSR | 第17-18页 |
·ISSR | 第18-19页 |
·RAPD | 第19-21页 |
·RAPD原理 | 第19页 |
·RAPD的特点 | 第19-20页 |
·RAPD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苏铁科植物总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24-27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25-27页 |
·苏铁科植物总基因组DNA质量的检测 | 第27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7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 第27页 |
·RAPD—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7-28页 |
·RAPD扩增 | 第28页 |
·RAPD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8页 |
·RAPD扩增PCR反应程序的设定 | 第28页 |
·引物筛选 | 第28-29页 |
·RAPD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9页 |
·扩增结果带型统计 | 第29页 |
·数据处理及作图 | 第29-30页 |
·多态性计算 | 第29页 |
·相似系数与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DNA的制备 | 第30-31页 |
·RAPD—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1-37页 |
·模板DNA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31-32页 |
·Mg~(2+)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32页 |
·dNTP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32-33页 |
·Taq酶含量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33-34页 |
·引物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 第34页 |
·循环参数的优化 | 第34-37页 |
·退火温度 | 第34-35页 |
·退火时间 | 第35-36页 |
·延伸时间 | 第36页 |
·循环次数 | 第36-37页 |
·引物筛选、DNA扩增结果及聚类分析 | 第37-4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50页 |
·苏铁科植物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43页 |
·影响RAPD反应条件的几个因素 | 第43-45页 |
·有关RAPD重复性与稳定性的讨论 | 第45页 |
·关于RAPD分子标记可靠性的讨论 | 第45-46页 |
·苏铁科植物亲缘演化关系的讨论 | 第46-50页 |
·多裂苏铁、西林苏铁、尖尾苏铁、长球果苏铁、隆林苏铁和叉孢苏铁 | 第46-47页 |
·台湾苏铁、海南苏铁和广东苏铁 | 第47页 |
·仙湖苏铁、滇南苏铁和台湾苏铁 | 第47页 |
·长柄叉叶苏铁、多羽叉叶苏铁和叉叶苏铁 | 第47-48页 |
·元江苏铁和滇南苏铁 | 第48页 |
·隆林苏铁与贵州苏铁 | 第48页 |
·元江苏铁、十万大山苏铁和宽叶苏铁 | 第48页 |
·短叶苏铁和石山苏铁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