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2页 |
1、RNA干涉简介 | 第8-17页 |
1.1、RNA干涉的发展史 | 第8页 |
1.2、RNA干涉机制的模型 | 第8-13页 |
1.2.1、siRNA的生成 | 第9-12页 |
1.2.1.1、dsRNA转变成siRNA | 第9-10页 |
1.2.1.2、siRNA的放大效应 | 第10-12页 |
1.2.1.2.1、次级dsRNA的生成 | 第11-12页 |
1.2.1.2.2、次级siRNA信号传递 | 第12页 |
1.2.2、mRNA的降解 | 第12-13页 |
1.3、RNA干涉的应用 | 第13-17页 |
1.3.1、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2、在疾病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3、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4、在植物抗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2、四方表格x~2检验简介 | 第17-19页 |
3、课题意义 | 第19-22页 |
3.1、课题背景 | 第19页 |
3.2、实验思路 | 第19-20页 |
3.3、课题意义 | 第20-22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实验部分 | 第23-51页 |
1、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3-27页 |
1.1、实验所用数据库及工具 | 第23页 |
1.2、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1.2.1、菌株、质粒、引物 | 第23-24页 |
1.2.2、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24页 |
1.2.3、常用试剂、培养基及母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1.3、主要仪器 | 第25-27页 |
2、实验方法 | 第27-41页 |
2.1、已发表siRNA序列及21bp随机片段数据整理 | 第27页 |
2.2、利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siRNA分子特性进行四格表x~2检验 | 第27页 |
2.3、设计人巨细胞病毒UL49基因的候选siRNA序列 | 第27-28页 |
2.4、以统计学的结果初步筛选UL49基因候选siRNA序列 | 第28-29页 |
2.5、构建pMD18-shRNA表达质粒 | 第29-34页 |
2.5.1、PCR扩增siRNA表达片段(siRNAexpressioncassettes,SECs) | 第29-30页 |
2.5.2、PCR产物的纯化 | 第30-31页 |
2.5.3、TA克隆构建pMD18-shRNA表达质粒 | 第31-34页 |
2.5.3.1、制备感受态细菌 | 第31-32页 |
2.5.3.2、DNA重组 | 第32页 |
2.5.3.3、重组DNA转化宿主菌 | 第32页 |
2.5.3.4、pMD18-shRNA重组质粒抽提 | 第32-33页 |
2.5.3.5、pMD18-shRNA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33-34页 |
2.5.3.6、pMD18-shRNA重组质粒BamHI和HindIII双酶切鉴定 | 第34页 |
2.6、pEGFP-UL49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质粒的构建 | 第34-38页 |
2.6.1、PCR扩增UL49基因 | 第34-35页 |
2.6.2、纯化UL49基因片段 | 第35页 |
2.6.3、pEGFP-N1质粒抽提 | 第35页 |
2.6.4、双酶切处理UL49基因片段及pEGFP-N1载体 | 第35-36页 |
2.6.5、构建pEGFP-UL49质粒 | 第36页 |
2.6.6、重组子转化及鉴定 | 第36-38页 |
2.6.6.1、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36页 |
2.6.6.2、重组DNA转化 | 第36-37页 |
2.6.6.3、扩大培养阳性克隆菌落并抽提质粒 | 第37页 |
2.6.6.4、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37-38页 |
2.6.6.5、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38页 |
2.6.6.6、重组质粒测序 | 第38页 |
2.7、UL49基因mRNA的RNA干涉实验 | 第38-41页 |
2.7.1、HeLa细胞培养 | 第39页 |
2.7.1.1、Hela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39页 |
2.7.1.1.1、培养器皿的准备 | 第39页 |
2.7.1.1.2、Hela细胞的传代 | 第39页 |
2.7.2、pMD18-shRNA质粒和pEGFP-UL49质粒的制备 | 第39页 |
2.7.3、pMD18-shRNA质粒和pEGFP-ULA9质粒共转染实验 | 第39-41页 |
3、实验结果 | 第41-51页 |
3.1、siRNA分子各位点的碱基频率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3.2、siRNA分子两端G/C含量比较结果 | 第42页 |
3.3、x~2检验分析siRNA分子特性结果 | 第42-44页 |
3.3.1、siRNA分子各位点碱基偏好性x~2检验结果 | 第43页 |
3.3.2、siRNA分子两端G/C含量差异性x~2分析结果 | 第43页 |
3.3.3、siRNA分子Tm值特点 | 第43-44页 |
3.4、pMD18-shRNA表达质粒构建结果 | 第44-47页 |
3.4.1、PCR扩增SECs的结果 | 第45-46页 |
3.4.2、pMD18-shRNA质粒PCR和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3.4.3、pMD18-shRNA质粒测序结果 | 第47页 |
3.5、pEGFP-UL49融合质粒构建结果 | 第47-49页 |
3.5.1、PCR扩增UL49基因结果 | 第47-48页 |
3.5.2、pEGFP-UL49阳性质粒PCR鉴定及BamHI、HindIII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48-49页 |
3.5.3、pEGFP-UL49阳性质粒测序结果 | 第49页 |
3.6、RNA干涉UL49基因表达结果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60页 |
1、统计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51页 |
2、siRNA分子特性与RNA干涉机制之间的关系 | 第51-57页 |
2.1、siRNA分子第3、4、6位点G/C碱基偏好与Dicer酶dsRBD结构域 | 第52-54页 |
2.2、siRNA分子第1、2、20、21位点A/T碱基偏好性与PAZ结构域 | 第54-55页 |
2.3、siRNA分子特性与其在RISC中的功能 | 第55页 |
2.4、siRNA分子特性与RNA解旋酶 | 第55-56页 |
2.5、siRNA分子特性与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关系 | 第56-57页 |
3、RNA干涉UL49基因的表达 | 第57-60页 |
3.1、pMD18-shRNA质粒的构建 | 第58页 |
3.2、RNA干涉实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80页 |
附录Ⅰ 已发表的siRNA序列信息及文献来源 | 第65-73页 |
附录Ⅱ 21bp随机片段序列 | 第73-74页 |
附录Ⅲ Ambion公司设计UL49基因的候选siRNA序列结果 | 第74-77页 |
附录Ⅳ pMD18-TVector背景资料 | 第77页 |
附录Ⅴ pEGFP-N1背景资料 | 第77-78页 |
附录Ⅵ pMD18-shRNA质粒测序结果 | 第78-79页 |
附录Ⅶ pEGFP-UL49质粒测序结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