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研究综述及论文设计 | 第1-17页 |
1.1 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 | 第9页 |
1.2 生态旅游的概念 | 第9-11页 |
1.2.1 低影响旅游 | 第10页 |
1.2.2 环保意识/环保贡献旅游 | 第10页 |
1.2.3 可持续/非消费旅游 | 第10-11页 |
1.2.4 教育旅游 | 第11页 |
1.2.5 负责任的旅游 | 第11页 |
1.2.6 小规模旅游 | 第11页 |
1.3 生态旅游市场 | 第11-15页 |
1.3.1 生杰旅游市场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1-14页 |
1.3.2 生态旅游市场细分 | 第14页 |
1.3.3 生态旅游营销 | 第14-15页 |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 第15-17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4.2 研究原因 | 第15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4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万绿湖生态旅游发展 | 第17-26页 |
2.1 广东省区域旅游发展背景 | 第17页 |
2.1.1 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的建立 | 第17页 |
2.1.2 政府推广,改善广东的“广深珠”的单一印象,塑造精彩纷呈的活力广东 | 第17页 |
2.1.3 改善广东旅游发展不平衡,以中心带动两翼和粤北的旅游发展 | 第17页 |
2.2 万绿湖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第17-21页 |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 第17-18页 |
2.2.2 区域经济条件 | 第18-19页 |
2.2.3 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支持 | 第19页 |
2.2.4 万绿湖生态资源 | 第19-21页 |
2.3 万绿湖生态资源的评价 | 第21-24页 |
2.3.1 万绿湖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 第21页 |
2.3.2 万绿湖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 | 第21-24页 |
2.3.3 小结 | 第24页 |
2.4 万绿湖生态旅游资源的竞争性分析 | 第24-26页 |
2.4.1 两小时经济圈内的旅游资源分布 | 第24页 |
2.4.2 两小时经济圈外的旅游资源分布 | 第24页 |
2.4.3 万绿湖生态旅游资源竞争分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旅游容量的界定及环保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博弈分析 | 第26-34页 |
3.1 万绿湖水环境现状 | 第26页 |
3.2 万绿湖旅游容量的界定与分析 | 第26-28页 |
3.3 万绿湖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博弈分析 | 第28-34页 |
3.3.1 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28-30页 |
3.3.2 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30-31页 |
3.3.3 旅游企业之间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 | 第31-32页 |
3.3.4 博弈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第4章 万绿湖生态旅游市场研究 | 第34-66页 |
4.1 万绿湖生态旅游市场调查设计 | 第34页 |
4.1.1 市场调查的原则 | 第34页 |
4.1.2 万绿湖生态旅游市场调查的步骤 | 第34页 |
4.2 万绿湖生态旅游调查问卷分析 | 第34-39页 |
4.2.1 游客属性分析 | 第34-37页 |
4.2.2 游客的旅游行为分析 | 第37-39页 |
4.3 游客的社会经济特征比较分析 | 第39-42页 |
4.3.1 样本分组 | 第39页 |
4.3.2 分组样本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4.3.3 旅游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4.4 万绿湖生态旅游目标市场的细分研究 | 第42-66页 |
4.4.1 珠江三角洲目标市场的宏观分析 | 第45-46页 |
4.4.2 珠江三角洲目标市场的微观分析 | 第46-66页 |
第5章 万绿湖生态旅游市场绿色营销战略研究 | 第66-78页 |
5.1 绿色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 第66-67页 |
5.1.1 绿色营销的概念 | 第66页 |
5.1.2 绿色营销的特点 | 第66-67页 |
5.2 万绿湖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策略制定 | 第67-78页 |
5.2.1 产品策略 | 第67-72页 |
5.2.2 价格策略 | 第72-74页 |
5.2.3 渠道策略 | 第74-75页 |
5.2.4 生态旅游的促销策略 | 第75-78页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东源游客信息问卷调查 | 第83-84页 |
后记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