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关于两个基本概念的取舍 | 第9-14页 |
1. 是“诉讼时效”?还是“消灭时效”? | 第9-11页 |
2. 是“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还是“诉讼时效的客体”? | 第11-14页 |
二. 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对传统学说的反思 | 第14-32页 |
1. 诉讼时效制度目的的现有学说 | 第14-21页 |
2. 对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传统学说的反思——对“三目的说”的质疑 | 第21-26页 |
3. 本文对诉讼时效制度目的的观点 | 第26-32页 |
三. 诉讼时效适用范围的意义 | 第32-39页 |
1.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 第32-33页 |
2.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与诉讼时效的效力的关系 | 第33-39页 |
四. 诉讼时效适用范围的几种典型立法例及与我国立法的比较 | 第39-46页 |
1. 诉讼时效适用范围的几种典型立法例及成因分析 | 第39-43页 |
2. 我国现行立法对诉讼时效适用范围规定之不足——对《民法通则》、《民法草案》的分析、评价 | 第43-46页 |
五. 诉讼时效与债务履行期限的关系 | 第46-51页 |
1. 债权与请求权的关系 | 第46-48页 |
2. 诉讼时效与债务履行期限的关系 | 第48-51页 |
六. 民事权利应否适用诉讼时效的判断标准 | 第51-61页 |
1. 根据民事权利的性质判断 | 第51-53页 |
2. 根据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判断 | 第53-55页 |
3. 根据诉讼时效与有关权利期间的关系判断 | 第55-57页 |
4. 根据社会现实和交易习惯判断 | 第57-61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