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一 内燃机燃料的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二 生物质燃料作为内燃机燃料的优势 | 第10页 |
三 开发生物质能的重要意义 | 第10页 |
四 生物质燃料发动机的应用前景 | 第10-11页 |
五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生物质能及其能源转换技术 | 第13-21页 |
1.1 我国生物质能源总量 | 第13-16页 |
1.1.1 农作物秸杆 | 第13-14页 |
1.1.2 薪柴和林业废弃物 | 第14-15页 |
1.1.3 禽畜粪便 | 第15-16页 |
1.2 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状况 | 第16-17页 |
1.3 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7-20页 |
1.3.1 沼气池发酵技术 | 第17-19页 |
1.3.2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生物制气热化学分析及生物制气发动机 | 第21-31页 |
2.1 生物制气的热化学分析 | 第21-26页 |
2.1.1 生物制气的热值 | 第24-25页 |
2.1.2 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 第25页 |
2.1.3 混合气热值 | 第25-26页 |
2.2 生物制气燃烧的基本特点 | 第26-27页 |
2.3 生物制气发动机的分类 | 第27页 |
2.4 生物制气发动机的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2.4.1 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 第27-28页 |
2.4.2 生物制气消耗率 | 第28页 |
2.5 生物制气发动机的排放 | 第28-29页 |
2.5.1 生物制气发动机的主要有害排放物及其生成机理 | 第28页 |
2.5.2 减少生物制气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措施 | 第28-29页 |
2.6 生物制气发动机的现状和未来 | 第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内燃机的燃烧与放热规律的计算 | 第31-41页 |
3.1 内燃机燃烧学理论 | 第31-32页 |
3.1.1 内燃机中可燃混合物的着火条件 | 第31页 |
3.1.2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 第31-32页 |
3.2 燃烧过程的划分 | 第32页 |
3.3 燃烧始点的确定 | 第32-33页 |
3.4 燃烧终点的确定 | 第33-34页 |
3.5 放热规律的计算和有关参数的确定以及误差影响 | 第34-40页 |
3.5.1 放热规律计算模型 | 第34页 |
3.5.2 生物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放热规律计算理论 | 第34-37页 |
3.5.3 放热规律的编程计算 | 第37-39页 |
3.5.4 一些参数对放热规律计算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双燃料发动机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74页 |
4.1 实验方案 | 第41页 |
4.2 实验台架的布置和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41-44页 |
4.3 示功图对比与分析 | 第44-49页 |
4.4 燃烧特性分析 | 第49-58页 |
4.5 放热规律的计算与分析 | 第58-71页 |
4.5.1 原柴油机和双燃料发动机放热规律对比比较 | 第58-60页 |
4.5.2 标定工况和最大扭矩点双燃料发动机放热规律分析 | 第60-62页 |
4.5.3 负荷、转速和供油提前角对双燃料发动机放热规律的影响 | 第62-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