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声明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社区治安防范概述 | 第12-21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概念及内容 | 第12-13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种类 | 第13-14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渊源与发展 | 第14-18页 |
·西方社区治安防范的渊源 | 第14-16页 |
·我国古代的“社区治安防范” | 第16-17页 |
·我国现代社区治安防范的发展 | 第17-18页 |
·新时期加强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的意义 | 第18-21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地位 | 第18-19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作用 | 第19-20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重要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社区治安防范的特点、理论、方针及原则 | 第21-30页 |
·城市社区治安防范的特点 | 第21-23页 |
·城市社区治安的特点 | 第21-22页 |
·治安防范的特点 | 第22-23页 |
·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的特点 | 第23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理论 | 第23-27页 |
·美国“破烂的窗户”理论 | 第23-24页 |
·英国“皮尔原则”和“软技术防范” | 第24-25页 |
·日本的治安预报 | 第25-26页 |
·澳大利亚的“邻里守望” | 第26页 |
·我国社区治安防范主要理论 | 第26-27页 |
·我国社区治安防范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 第27-30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基本方针 | 第27-28页 |
·社区治安防范的原则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的主要问题 | 第30-34页 |
·重打击,轻防范 | 第30页 |
·社区刑事案件危害较大,群众缺乏安全感 | 第30-31页 |
·人力资源的缺失 | 第31-32页 |
·社区警力匮乏 | 第31-32页 |
·社区组织防范力量弱化 | 第32页 |
·物质、技术和方法的匮乏 | 第32-34页 |
·防范设施不到位 | 第32-33页 |
·防范技术普及率低 | 第33页 |
·防范方法不丰富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城市社区治安防范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认识程度和理论水平低 | 第34-35页 |
·社区治安防范主体的认识水平偏低 | 第34页 |
·社区治安防范理论运用效果差 | 第34-35页 |
·警民关系不密切 | 第35-36页 |
·社区民警的角色错位 | 第35页 |
·社区组织及群众的自防自治水平低 | 第35-36页 |
·警民关系不密切 | 第36页 |
·社区治安防范力量弱 | 第36-37页 |
·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效果不理想 | 第36页 |
·社区人力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 | 第36-37页 |
·社区治安防范载体和手段作用不大 | 第37-38页 |
·社区治安防范主要载体作用发挥不大 | 第37页 |
·防范手段单一 | 第37-38页 |
·防范手段缺乏针对性 | 第38页 |
·保障和激励不足 | 第38-40页 |
·缺乏立法保障 | 第38页 |
·缺乏投入 | 第38页 |
·缺乏政策与制度的激励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加强城市社区治安防范的对策 | 第40-48页 |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高度重视社区治安防范工作 | 第40-41页 |
·认清社区治安防范的重要意义 | 第40页 |
·以先进的社区治安防范理论为指导 | 第40-41页 |
·密切警民关系,努力提高群众的自防自治水平 | 第41-42页 |
·改善和密切警民关系 | 第41页 |
·提高群众的自防自治水平 | 第41-42页 |
·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和整合社区治安防范资源 | 第42-43页 |
·正确定位政府、警察、中介及居民角色 | 第42页 |
·正确处理政府、警察、中介及居民关系 | 第42-43页 |
·运用丰富的治安防范手段、方法加强社区治安防范 | 第43-45页 |
·强化载体作用,促进防范设施的完善 | 第43-44页 |
·开发和运用丰富的防范技术手段 | 第44页 |
·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城市社区治安防范 | 第44-45页 |
·加强保障和激励,追求防范效用的最大化 | 第45-48页 |
·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45页 |
·完善政府部门及公安机关的保障和激励措施 | 第45-46页 |
·正确把握城市社区治安防范的工作导向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