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海山的构造成因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17页 |
| ·中西太平洋板内海山构造成因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中太平洋海山群 | 第18-20页 |
| ·麦哲伦海山链 | 第20-21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热点-地幔柱理论 | 第23-39页 |
| ·热点-地幔柱理论的形成与提出 | 第23-25页 |
| ·地幔柱的特征和成因 | 第25-35页 |
| ·热点和地幔柱的一般特征 | 第26-27页 |
| ·热点或地幔柱的数目和分布 | 第27-29页 |
| ·热点的分类 | 第29-31页 |
| ·地幔柱的成因 | 第31-35页 |
| ·地幔柱的地质效应 | 第35-36页 |
| ·热点-地幔柱理论对传统板块构造的补充 | 第36-37页 |
| ·太平洋中的热点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的构造背景 | 第39-61页 |
| ·磁条带分布特征 | 第40-47页 |
| ·太平洋中磁条带分布情况 | 第40-46页 |
| ·研究区磁条带分布情况 | 第46-47页 |
| ·断裂构造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 ·整个太平洋的断裂分布 | 第47-49页 |
| ·研究区的断裂分布 | 第49页 |
| ·大火成岩省的分布 | 第49-52页 |
| ·太平洋中的大火成岩省 | 第51页 |
| ·研究区的大火成岩省 | 第51-52页 |
| ·海山分布特征 | 第52-58页 |
| ·总体特征 | 第52-54页 |
| ·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 ·研究区海山分布特征 | 第56-58页 |
| ·研究区典型海山区介绍 | 第58-61页 |
| ·中太平洋海山群 | 第58-59页 |
| ·麦哲伦海山链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海山的负荷均衡分析 | 第61-86页 |
|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概念的提出 | 第61-63页 |
|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概念和特点 | 第63-72页 |
|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概念 | 第63页 |
| ·大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影响因素 | 第63-65页 |
| ·大洋岩石圈Te 的研究模型 | 第65页 |
| ·大洋岩石圈的Te 值 | 第65-72页 |
| ·大洋岩石圈的弹性板理论 | 第72-76页 |
| ·弹性问题的主控方程 | 第72-75页 |
| ·弹性板理论在二维频率域的应用 | 第75页 |
| ·弹性板理论在三维频率域的应用 | 第75-76页 |
| ·模型计算 | 第76-81页 |
| ·二维频率域 | 第76-78页 |
| ·三维频率域 | 第78-81页 |
| ·讨论 | 第81-86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海山的热点源追踪 | 第86-109页 |
| ·基本原理 | 第88-95页 |
| ·传统的Backtracking 追踪法 | 第90-93页 |
| ·拓展的Backtracking 追踪法 | 第93-94页 |
| ·Hot-spotting 追踪法 | 第94-95页 |
| ·资料 | 第95-96页 |
| ·研究区海山热点源追踪 | 第96-109页 |
| ·中太平洋海山群 | 第96-103页 |
| ·麦哲伦海山链 | 第103-109页 |
| 第六章 火山岩浆活动与富钴结壳之间的关系 | 第109-116页 |
| ·富钴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 第109-110页 |
| ·富钴结壳在大洋底的分布规律 | 第110-111页 |
| ·影 响富钴结壳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 第111-112页 |
| ·火山岩浆活动与富钴结壳之间的关系 | 第112-116页 |
| 第七章 结 论 | 第116-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1-132页 |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