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8页 |
第一章 涉医文学创作的缘起 | 第18-67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医学 | 第18-36页 |
一、整体观 | 第18-19页 |
二、天人合一观 | 第19-22页 |
三、阴阳五行说 | 第22-25页 |
四、气本论 | 第25-28页 |
五、形神观 | 第28-33页 |
六、经脉学说 | 第33-36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 第36-46页 |
一、文道观 | 第37-39页 |
二、言志说 | 第39-44页 |
三、文气说 | 第44-46页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 第46-67页 |
一、医学与文学在发生学上的内在联系 | 第46-62页 |
二、医学与文学相通的哲学理论基础 | 第62-64页 |
三、医学与文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渊源 | 第64-67页 |
第二章 唐以前的涉医文学概况 | 第67-109页 |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的涉医文学 | 第67-84页 |
一、先秦时期的涉医文学概况 | 第67-79页 |
二、秦汉时期的涉医文学 | 第79-84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涉医文学 | 第84-102页 |
第三节 隋朝的涉医文学 | 第102-109页 |
第三章 唐代涉医文学的主要内容(上) | 第109-123页 |
第一节 唐代涉医文学总述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唐文中的涉医品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唐五代词中的涉医作品 | 第114-117页 |
第四节 敦煌变文与唐代笔记小说中的涉医作品 | 第117-123页 |
第四章 唐代涉医文学的主要内容(下) | 第123-178页 |
第一节 唐代涉医诗概述 | 第123-126页 |
第二节 唐代的药名诗 | 第126-130页 |
第三节 描写药具、种药、采药、制药、售药的涉医诗 | 第130-137页 |
第四节 作为“药食同源”进入传统文化的涉医诗 | 第137-172页 |
一、透疹下热之竹笋 | 第140-143页 |
二、竞春图说桃李杏 | 第143-151页 |
三、滋润清肠话柿饼 | 第151-154页 |
四、石榴能杀寄生虫 | 第154-157页 |
五、忘忧治癌黄花菜 | 第157-159页 |
六、诸葛行军称芜菁 | 第159-161页 |
七、止血通便数莴苣 | 第161-163页 |
八、薏苡蕨菜有妙用 | 第163-168页 |
九、槟榔椰子堪解暑 | 第168-172页 |
第五节 描写医疗技法、方剂及保健的涉医诗 | 第172-178页 |
第五章 唐代涉医文学创作的文化成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第178-198页 |
第一节 唐代涉医文学所反映的主要思想 | 第178-189页 |
第二节 唐代涉医文学创作的文化成因 | 第189-193页 |
第三节 唐代涉医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 第193-198页 |
结语 | 第198-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04页 |
声明 | 第204-205页 |
致谢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