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融监管与金融立法的关系 | 第1-19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概述 | 第9-13页 |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及必要性 | 第9-10页 |
二、金融监管的目的和原则 | 第10-11页 |
三、金融监管的作用 | 第11-12页 |
四、金融监管的趋势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金融立法概述 | 第13-16页 |
一、金融法的含义、本质及特点 | 第13-15页 |
二、金融法的功能 | 第15-16页 |
第三节 金融立法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第16-19页 |
一、金融立法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二、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随着金融发展而变化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38页 |
第一节 我国的金融监管的模式及金融立法原则 | 第19-25页 |
一、我国金融分业监管模式 | 第19-22页 |
二、监管当局的机构设置 | 第22-23页 |
三、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我国银行业监管与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一、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二、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历程 | 第26页 |
三、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 第26-30页 |
四、目前对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我国保险业监管与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一、中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二、中国保险业监管的现状 | 第31-33页 |
三、目前对保险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第四节 我国证券业监管与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一、中国证券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二、中国证券业的法制环境建设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国外金融监管模式与金融立法 | 第38-62页 |
第一节 新旧巴塞尔协议的比较 | 第38-46页 |
一、巴塞尔协议的概述 | 第38-41页 |
二、新巴塞尔协议的概述 | 第41-45页 |
三、新旧巴塞尔协议的比较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美国的金融监管与金融立法 | 第46-55页 |
一、美国银行监管的模式 | 第46-49页 |
二、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制 | 第49-55页 |
第三节 日本的金融监管与金融立法 | 第55-59页 |
一、日本的监管模式 | 第55-58页 |
二、日本金融监管的一些法律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借鉴国外金融监管与金融立法的经验 | 第59-62页 |
一、借鉴有效监管的经验 | 第59-60页 |
二、借鉴金融立法的经验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对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的建议 | 第62-69页 |
第一节 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 | 第62-64页 |
一、我国金融监管主体应积极转变金融监管理念,努力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 | 第62页 |
二、为了适应入世后金融机构竞争的需要,迎合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金融监管应鼓励创新 | 第62-63页 |
三、扩大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 第63页 |
四、建立牵头监管模式,加强金融机构间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 第63页 |
五、在加强宏观监管的同时,应当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自控机制,重视舆论监督,引入民间监督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对我国金融立法的建议 | 第64-69页 |
一、立法要适应当前的形势 | 第64-65页 |
二、提高立法的质量 | 第65页 |
三、提高执行信用法律制度的效率 | 第65-66页 |
四、加强信息披露立法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1-72页 |
声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