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6页 |
1.1 小麦光腥黑穗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8-9页 |
1.2 小麦光腥黑粉菌的分类地位 | 第9页 |
1.3 生物学研究 | 第9-10页 |
1.4 冬孢子形态特征及其与近似种冬孢子的形态区分 | 第10-11页 |
1.5 DNA分子标记概述 | 第11-13页 |
1.6 DNA分子标记在黑粉菌属鉴定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7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6-26页 |
2.1 材料 | 第16页 |
2.1.1 供试菌种 | 第16页 |
2.1.2 试剂 | 第16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16页 |
2.2 方法 | 第16-26页 |
2.2.1 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基因组 DNA的提取 | 第16-18页 |
2.2.2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18页 |
2.2.3 基因组DNA的酶切 | 第18-19页 |
2.2.4 DNA片段接头的连接 | 第19页 |
2.2.5 DNA片段的预扩增 | 第19-20页 |
2.2.6 DNA片段的选择性扩增 | 第20页 |
2.2.7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 | 第20-21页 |
2.2.8 银染 | 第21页 |
2.2.9 AFLP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1-25页 |
2.2.10 DNA序列的测定 | 第25页 |
2.2.11 SCAR标记的转化及回检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3.1 小麦光腥黑穗病冬孢子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3.1.1 DNA浓度、纯度测定 | 第26-27页 |
3.2 PCR预扩增 | 第27-28页 |
3.3 PCR选择性扩增 | 第28-29页 |
3.4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29-30页 |
3.5 特异性DNA片段回收 | 第30-31页 |
3.6 特异性DNA片段克隆 | 第31-33页 |
3.7 SCAR标记回检 | 第33-3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5-41页 |
4.1 关于冬孢子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4.2 酶切 | 第36页 |
4.3 选择性引物碱基数 | 第36-37页 |
4.4 制聚丙烯酰胺凝胶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 | 第37-38页 |
4.5 银染检测的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 第38-39页 |
4.6 SCAR标记转换的探讨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文章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