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市话网络的频率规划—技术及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频率分配问题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PHS网络实施频率规划的意义 | 第10-11页 |
1.4 论文工作的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频率规划问题综述 | 第13-22页 |
2.1 常用的FAP模型 | 第13-18页 |
2.1.1 可行FAP问题(F-FAP) | 第15页 |
2.1.2 最大服务FAP问题(Max-FAP) | 第15-16页 |
2.1.3 最小呼损FAP问题(MB-FAP) | 第16-17页 |
2.1.4 最小干扰FAP问题(MI-FAP) | 第17-18页 |
2.2 模型求解算法 | 第18-21页 |
2.2.1 确定性算法 | 第18页 |
2.2.2 启发式算法 | 第18-19页 |
2.2.3 计算智能方法 | 第19-21页 |
2.3 总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PHS系统以及DCA分配算法 | 第22-32页 |
3.1 PHS系统无线接入部分简介 | 第22-23页 |
3.2 网络的性能指标 | 第23-24页 |
3.3 PHS基站所采用的DCA算法 | 第24-27页 |
3.3.1 概论 | 第24-26页 |
3.3.2 信道的选取 | 第26-27页 |
3.3.3 频率的选取 | 第27页 |
3.4 DCA算法的缺点 | 第27-30页 |
3.5 实际网络的一些问题与频率规划的提出 | 第30-32页 |
第4章 PHS网络的频率规划 | 第32-39页 |
4.1 影响频率规划的因素 | 第32-34页 |
4.1.1 基站的信号干扰模型 | 第32-33页 |
4.1.2 基站的DCA算法 | 第33页 |
4.1.3 基站类型 | 第33页 |
4.1.4 可用频点数 | 第33-34页 |
4.1.5 基站话务量 | 第34页 |
4.1.6 结论 | 第34页 |
4.2 规划策略 | 第34-35页 |
4.3 基站的划分 | 第35-38页 |
4.3.1 计算基站的相对高度 | 第36-37页 |
4.3.2 选取高低站划分的分界线 | 第37-38页 |
4.4 频组划分 | 第38-39页 |
第5章 频组分配的模型及求解 | 第39-55页 |
5.1 频组分配模型建立 | 第39-44页 |
5.1.1 符号定义 | 第40页 |
5.1.2 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5.1.3 干扰惩罚因子的计算 | 第41-44页 |
5.2 频组分配算法 | 第44-47页 |
5.2.1 启发式算法 | 第44-46页 |
5.2.2 贪婪算法 | 第46页 |
5.2.3 模拟退火算法 | 第46-47页 |
5.2.4 总结 | 第47页 |
5.3 数据结构的设计 | 第47-50页 |
5.4 复用距离 | 第50-51页 |
5.5 增量规划 | 第51-52页 |
5.6 信道数不同的基站的处理 | 第52-53页 |
5.7 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第6章 规划实施及效果评估 | 第55-66页 |
6.1 实施前准备 | 第55-57页 |
6.2 频率规划方案 | 第57-61页 |
6.2.1 试验一 | 第57-59页 |
6.2.2 试验二 | 第59-61页 |
6.2.3 试验三 | 第61页 |
6.3 三次实验性能对比 | 第61-64页 |
6.4 长期效果分析 | 第64-6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6-67页 |
缩略词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