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 第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主要成果及创新 | 第14-15页 |
第2章 渤海湾盆地动力学与大型油区油田地质灾害 | 第15-35页 |
·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 | 第16-19页 |
·渤海湾盆地及其周缘中生代构造体系 | 第16页 |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体系 | 第16-19页 |
·渤海湾盆地动力学演化 | 第19-27页 |
·古生代及以前的华北克拉通盆地动力学演化 | 第19-20页 |
·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动力学演化及盆地发育 | 第20-22页 |
·古近纪渤海湾盆地动力学演化及断陷盆地发育 | 第22-26页 |
·新近纪渤海湾盆地动力学演化及盆地整体拗陷 | 第26-27页 |
·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讨论 | 第27-28页 |
·渤海湾盆地动力学与大型油区的形成和分布 | 第28-31页 |
·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概述 | 第28-29页 |
·渤海湾盆地大型油区的形成和分布 | 第29-31页 |
·渤海湾盆地动力学与油田地质灾害 | 第31-35页 |
·天然地震与油水井异常 | 第31-33页 |
·诱发地震 | 第33页 |
·油水井套管损坏 | 第33-34页 |
·断裂活动与地面冒喷水、油 | 第34-35页 |
第3章 济阳坳陷盆地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带油田地质灾害研究 | 第35-61页 |
·济阳坳陷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 | 第36-39页 |
·太古界至中生界地层格架 | 第36-38页 |
·新生界地层格架 | 第38-39页 |
·济阳坳陷构造系统 | 第39-45页 |
·济阳坳陷构造系统宏观特征 | 第39-41页 |
·济阳坳陷断裂带特征与分布 | 第41-45页 |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 | 第45-51页 |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 | 第45-49页 |
·济阳坳陷形成机制 | 第49-51页 |
·济阳坳陷盆地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和分布 | 第51-57页 |
·济阳坳陷生储盖配置 | 第51-52页 |
·济阳坳陷主要油气聚集带类型及动力学机制 | 第52-54页 |
·济阳坳陷油气聚集带分布规律 | 第54-57页 |
·济阳坳陷动力学与油田地质灾害研究 | 第57-61页 |
·天然地震引起的油水井异常 | 第57-59页 |
·油水井的套管损坏 | 第59-60页 |
·与油田生产有关的地裂冒喷水油灾害 | 第60-61页 |
第4章 东营凹陷盆地动力学与油田地质灾害研究 | 第61-90页 |
·东营凹陷构造带 | 第61-69页 |
·陡坡雁列式弧形断裂构造带 | 第62-64页 |
·中央隆起断裂构造带 | 第64-68页 |
·缓坡断阶和鼻状构造带 | 第68-69页 |
·东营凹陷构造演化与构造应力场 | 第69-77页 |
·东营凹陷构造演化 | 第69-73页 |
·东营凹陷构造应力场 | 第73-77页 |
·控油断层封闭性研究 | 第77-83页 |
·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 | 第77-78页 |
·东营凹陷控油断层封闭模式 | 第78-83页 |
·东营凹陷油田地质灾害及动力学成因讨论 | 第83-90页 |
·陡坡断裂带油田地质灾害 | 第83-88页 |
·中央隆起断裂带油田地质灾害 | 第88-89页 |
·缓坡断阶和断鼻构造带油田地质灾害 | 第89-90页 |
第5章 油田地质灾害研究纲要 | 第90-105页 |
·油田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特征 | 第90-91页 |
·油田地质灾害的概念 | 第90页 |
·油田地质灾害的特征 | 第90-91页 |
·渤海湾盆地油田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 第91-99页 |
·油水井套管损坏 | 第92-95页 |
·诱发地震 | 第95-96页 |
·油藏流场演变引起的油田地质灾害 | 第96-97页 |
·地裂冒砂喷水油 | 第97-98页 |
·地表变形 | 第98-99页 |
·天然地震 | 第99页 |
·渤海湾盆地油田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 | 第99-103页 |
·油田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 | 第103-104页 |
·油田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预报 | 第103页 |
·油田地质灾害的防治 | 第103-104页 |
·油田地质灾害的评估 | 第104-105页 |
·油田地质灾害评估体系 | 第104页 |
·渤海湾盆地油田地质灾害评估 | 第104-105页 |
结论和认识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目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