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第1-5页 |
内容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问题与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章 渊源与流变 | 第10-17页 |
第一节 1997年以前的规定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现行刑事立法、法律解释的规定 | 第12-14页 |
一、 现行刑事立法有关贪污罪的条款 | 第12-13页 |
二、 相关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方法及结论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特征与范围 | 第17-30页 |
第一节 贪污罪主体的本质特征 | 第17-22页 |
一、 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及“从事公务”的应有含义 | 第17-21页 |
二、 刑法第183条第2款人员的本质特征 | 第21页 |
三、 刑法第271条第2款人员的本质特征 | 第21-22页 |
四、 刑法第382条第2款人员的本质特征 | 第22页 |
五、 刑法第394条人员的本质特征 | 第22页 |
六、 结论 | 第22页 |
第二节 贪污罪主体的存在范围 | 第22-30页 |
一、 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 第22-28页 |
二、 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 第28-29页 |
三、 刑法第271条第2款规定的人员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身份与共犯 | 第30-38页 |
第一节 贪污罪身份的辨正 | 第30-34页 |
一、 身份的概念 | 第30-32页 |
二、 贪污罪主体的身份特性 | 第32页 |
三、 贪污罪是纯正身份犯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身份与共犯的定性 | 第34-38页 |
第四章 主张与评价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对“纯化贪污罪主体”之主张的评价 | 第38-41页 |
一、 “纯化贪污罪主体”之主张 | 第38-39页 |
二、 对“纯化贪污罪主体”之主张的评价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对“非特殊身份人员不能构成贪污罪共犯”之主张的评价 | 第41-44页 |
一、 “非特殊身份人员不能构成贪污罪共犯”之主张 | 第41-42页 |
二、 对“非特殊身份人员不能构成贪污罪共犯”之主张的评价 | 第42-44页 |
结语 终结与开启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