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4页 |
1.1 形状记忆效应与形状记忆合金 | 第8-11页 |
1.2 Fe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及其分类 | 第11-13页 |
1.3 Fe-Mn-Si基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机制 | 第13-17页 |
1.3.1 马氏体相变特征 | 第13-14页 |
1.3.2 形状记忆合金的形变模式 | 第14-15页 |
1.3.3 Fe-Mn-Si基形状记忆合金γ→ε马氏体相变热力学 | 第15-16页 |
1.3.4 Fe-Mn-Si基合金γ→ε马氏体相变层错机制 | 第16-17页 |
1.4 影响Fe-Mn-Si基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因素 | 第17-21页 |
1.4.1 合金元素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2 预应变温度和预变形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3 热机械循环训练的影响 | 第20页 |
1.4.4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20-21页 |
1.5 Fe-Mn-Si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 | 第21-22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2-23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2.1 实验合金的化学成分及加工工艺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实验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 第24页 |
2.2.2 拉伸试验 | 第24-25页 |
2.2.3 形状回复率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2.4 金相显微组织的观察 | 第26页 |
2.2.5 薄膜试样的制备及TEM观察 | 第26-27页 |
2.2.6 层错几率的测量 | 第27页 |
2.3 记忆合金管接头的研制及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3.1 扩孔模具的设计 | 第27-28页 |
2.3.2 管接头和连接件的设计 | 第28-29页 |
2.3.3 管接头与连接件的连接 | 第29-30页 |
2.3.4 管接头组件连接强度的测定 | 第30页 |
2.3.5 管接头的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 第30页 |
2.3.6 Fe-Mn-Si-C管接头的耐压性能的测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合金化及热处理工艺对Fe-Mn-Si基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 第31-38页 |
3.1 合金元素对Fe-Mn-Si基合金强度及塑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化学成分和淬火温度对Fe-Mn-Si基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预变形量对Fe-Mn-Si基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淬火冷却速度对Fe-Mn-Si基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35页 |
3.5 回复温度对Fe-Mn-Si基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35-36页 |
3.6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Fe-Mn-Si基合金层错能与形状记忆效应 | 第38-46页 |
4.1 合金层错能的测定 | 第38页 |
4.2 合金层错几率α的测定 | 第38-42页 |
4.2.1 合金层错几率α的定义 | 第39页 |
4.2.2 X射线衍射峰位移法测定层错几率的原理 | 第39-40页 |
4.2.3 X射线峰位移法中精确点阵常数问题的解决 | 第40页 |
4.2.4 用X射线衍射峰位移法测量合金层错几率 | 第40-42页 |
4.3 合金层错几率与淬火温度的关系 | 第42-43页 |
4.4 淬火温度对合金层错能的影响机制 | 第43-44页 |
4.5 层错能对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4.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Fe-Mn-Si基形状记忆合金光学显微组织分析 | 第46-55页 |
5.1 淬火温度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6-50页 |
5.2 预变形量对合金显微组织及其加热回复后组织的影响 | 第50-52页 |
5.3 合金经不同加热温度回复后的显微组织 | 第52-53页 |
5.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Fe-Mn-Si基形状记忆合金微观组织的TEM观察与分析 | 第55-67页 |
6.1 合金淬火态显微组织的TEM观察分析 | 第55-59页 |
6.1.1 合金淬火后的层错形态 | 第55-58页 |
6.1.2 淬火温度对合金TEM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58-59页 |
6.2 合金预变形后显微组织的TEM观察分析 | 第59-64页 |
6.2.1 应力诱发ε马氏体形态 | 第59-62页 |
6.2.2 不同预变形量及其加热回复后的TEM分析 | 第62-64页 |
6.3 应力诱发γ→ε马氏体相变的TEM原位观察 | 第64-66页 |
6.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Fe-Mn-Si-C形状记忆合金管接头的研制 | 第67-77页 |
7.1 Fe-Mn-Si-C管接头的研制 | 第67-70页 |
7.1.1 Fe-Mn-Si-C管接头的设计原则 | 第67-68页 |
7.1.2 扩孔余量与扩孔模具的设计 | 第68-69页 |
7.1.3 Fe-Mn-Si-C管接头的连接 | 第69-70页 |
7.2 管接头组件拉拔力学特性 | 第70-71页 |
7.3 管接头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71-75页 |
7.3.1 管接头的连接强度的计算 | 第71-72页 |
7.3.2 扩孔率对管接头连接强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7.3.3 连接长度对管接头连接强度的影响 | 第73页 |
7.3.4 壁厚对管接头连接强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7.3.5 实验合金的耐蚀性能 | 第74页 |
7.3.6 实验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 第74-75页 |
7.3.7 管接头的耐压性能 | 第75页 |
7.4 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