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定植方式对水稻低位再生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 前言 | 第1-1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 2 试验方案 | 第14页 |
| 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4-16页 |
| ·生育期 | 第14页 |
| ·分蘖动态 | 第14页 |
| ·叶面积与干物质 | 第14-15页 |
| ·再生稻苗长 | 第15页 |
| ·生理指标 | 第15页 |
| ·产量与产量性状 | 第15-1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6-36页 |
| 1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 第16-19页 |
| ·产量表现 | 第16-17页 |
| ·产量构成因素 | 第17-18页 |
| ·两季产量相关性 | 第18-19页 |
| 2 生育特性 | 第19-25页 |
| ·生育期 | 第19页 |
| ·总叶数 | 第19-20页 |
| ·头季稻分蘖动态 | 第20-21页 |
| ·再生苗生长动态 | 第21-22页 |
| ·叶面积指数 | 第22页 |
| ·头季稻叶面积指数 | 第22页 |
| ·再生稻叶面积指数 | 第22页 |
| ·干物质 | 第22-25页 |
| ·头季稻干物质动态 | 第22-23页 |
| ·再生稻干物质动态 | 第23-25页 |
| ·根系活力 | 第25页 |
| 3 再生特性 | 第25-27页 |
| ·再生率 | 第25-26页 |
| ·头季稻单茎鞘重与腋芽萌发 | 第26页 |
| ·头季稻源库特征与再生率 | 第26-27页 |
| ·头季稻LAI与再生率 | 第26页 |
| ·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与再生率 | 第26-27页 |
| 4 低位再生稻生育特性 | 第27-30页 |
| ·低位再生稻生长动态 | 第27-28页 |
| ·低位再生稻产量特点 | 第28-30页 |
| ·低位再生稻干物质动态 | 第30页 |
| 5 再生稻营养代谢 | 第30-33页 |
| ·碳素营养代谢 | 第30-32页 |
| ·再生稻叶片碳水化合物动态 | 第30页 |
| ·再生稻茎鞘碳水化合物动态 | 第30-32页 |
| ·氮素营养代谢 | 第32-33页 |
| ·再生稻叶片全N含量动态 | 第32-33页 |
| ·再生稻茎鞘全N含量动态 | 第33页 |
| 6 稻米品质分析 | 第33-36页 |
| ·碾米品质 | 第33-34页 |
| ·外观品质 | 第34页 |
| ·蒸煮品质 | 第34-35页 |
| ·营养品质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40页 |
| 1 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相关性 | 第36页 |
| 2 头季稻定植方式与产量形成 | 第36-37页 |
| 3 低位腋芽萌发力及其影响因素 | 第37页 |
| 4 低位再生稻生长发育特性 | 第37-38页 |
| 5 头季稻栽培技术与低位腋芽再生 | 第38页 |
| 6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38-40页 |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