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一、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二) 产生隐逸行为的社会背景 | 第11-14页 |
| (三) 尊隐与反隐 | 第14-17页 |
| 二、 《诗经》中的隐逸情结 | 第17-27页 |
| (一) 幽独自得的硕人--《卫风.考槃》 | 第17-20页 |
| (二) 安贫乐道的君子--《陈风.衡门》 | 第20-22页 |
| (三) 引入注目的野贤--《小雅.鹤鸣》 | 第22-24页 |
| (四) 征聘隐贤的旌旄--《鄘风.干旄》 | 第24-27页 |
| 三、 从《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 | 第27-35页 |
| (一) 孔子的仕隐观 | 第27-29页 |
| (二) 孔子的仕隐矛盾 | 第29-30页 |
| (三) 从仕到隐转折的关窍 | 第30-32页 |
| (四) 怀道归隐 | 第32-35页 |
| 四、 《庄子》中的心灵之隐 | 第35-42页 |
| (一) 愤世嫉俗的庄子 | 第35-37页 |
| (二) 重生与傲世 | 第37-38页 |
| (三) 心灵之隐 | 第38-40页 |
| (四) 心隐之意义 | 第40-42页 |
| 五、 《楚辞》中屈原的精神漫游 | 第42-46页 |
| (一) 历史的悖谬 | 第42-43页 |
| (二) 屈原的仙隐尝试 | 第43-45页 |
| (三) 沉江毕志 | 第45-46页 |
| 六、 结语 | 第46-52页 |
| (一) 先秦文学隐逸情结与世推移 | 第46-47页 |
| (二) 隐逸情结的审美价值 | 第47-49页 |
| (三) 隐逸情结的深远影响及现实意义 | 第49-52页 |
| 注释 | 第52-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