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苏皖地区凹凸棒粘土矿层的矿物学特征 | 第14-29页 |
| 第一节 苏皖矿区典型矿点 | 第15-19页 |
| ·盱眙龙王山矿点 | 第15页 |
| ·盱眙马腰山矿点 | 第15-18页 |
| ·盱眙黄泥山矿点 | 第18页 |
| ·安徽明光官山矿点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苏皖地区粘土矿类型和凹凸棒粘土的矿物学特征 | 第19-28页 |
| ·苏皖粘土矿物类型 | 第19-20页 |
| ·凹凸棒粘土的特征 | 第20-28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两个富镁和贫镁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 | 第29-47页 |
| 第一节 坡缕石的提纯 | 第29-31页 |
| ·凹凸棒粘土的预处理和分散 | 第29-30页 |
| ·静水沉降 | 第30页 |
| ·离心机分离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 | 第31-45页 |
| ·化学成分特征 | 第31-33页 |
| ·坡缕石的粉末X射线衍射特征 | 第33-38页 |
| ·坡缕石的晶胞参数的精确修正 | 第38-39页 |
| ·坡缕石的红外吸收光谱 | 第39-42页 |
| ·坡缕石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 | 第42-45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富镁、贫镁坡缕石的酸浸蚀实验及酸浸蚀残留物的研究.. | 第47-75页 |
| 第一节 富镁、贫镁坡缕石的酸浸蚀实验及机理研究 | 第47-52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酸浸蚀实验及结果 | 第47-50页 |
| ·酸溶解液的实验结果探讨 | 第50-51页 |
| ·几点看法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酸浸蚀坡缕石的残留固体的实验研究 | 第52-73页 |
| ·360 小时盐酸浸蚀后残留固体的化学分析 | 第52-53页 |
| ·酸浸蚀坡缕石的残留固体的粉末XRD研究 | 第53-62页 |
| ·酸浸蚀坡缕石后残留物的FTIR研究 | 第62-67页 |
| ·酸浸蚀后残留物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研究 | 第67-71页 |
| ·酸浸蚀残留物的微形貌 | 第71-72页 |
| ·讨论 | 第72-73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坡缕石对Cu~(2+)的吸附、解吸附实验与吸附、解吸附机理探讨 | 第75-85页 |
| 第一节 吸附实验以及吸附Cu~(2+)后的坡缕石的矿物学研究 | 第75-81页 |
| ·铜的吸附实验 | 第75-76页 |
| ·含铜坡缕石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76页 |
| ·含铜坡缕石的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 | 第76-77页 |
| ·吸附铜的坡缕石的红外吸收光谱 | 第77-79页 |
| ·吸附Cu~(2+)的坡缕石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 第79-81页 |
| 第二节 解吸附实验以及解吸附后滤出液的研究 | 第81-83页 |
| ·解吸附实验 | 第81-83页 |
| ·解吸附后滤出液的研究 | 第83页 |
| 第三节 讨论 | 第83-84页 |
| ·铜在坡缕石的吸附位置和吸附机理讨论 | 第83-84页 |
| ·坡缕石中铜的解吸附机理讨论 | 第84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