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英文) | 第1-6页 |
前言 | 第6-8页 |
上编 | 第8-45页 |
第一章 “诗中有画”内涵的历史嬗变 | 第8-35页 |
第一节 先宋:观念上的出现与发展 | 第9-11页 |
第二节 宋金元:理论内涵的明确界定 | 第11-22页 |
第三节 明:从称颂到质疑 | 第22-28页 |
第四节 清:称颂不断 质疑纷纷 | 第28-35页 |
第二章 “诗中有画”内涵的嬗变原因及现代阐释 | 第35-45页 |
第一节 不同时代诗画本质的改变对命题的影响 | 第35-40页 |
第二节 “诗中有画”的现代阐释 | 第40-45页 |
下编 | 第45-74页 |
第三章 运纯熟诗法 融绝妙画技 成鲜明之境--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纵向分析 | 第45-54页 |
第一节 绝妙画技的引入--“诗中有画”的前创造阶段 | 第45-49页 |
第二节 纯熟诗法的运用--创造层面“诗中有画”的形成 | 第49-52页 |
第三节 鲜明之境的呈现--接受层面的“诗中有画”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以世外之景 会出世之情 铸清淡之境--王维“诗中有画”艺术横向分析 | 第54-64页 |
第一节 山水之题 五言之体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出世之情 | 第56-58页 |
第三节 世外之景 | 第58-60页 |
第四节 清淡之境 | 第60-64页 |
第五章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的成因 | 第64-74页 |
第一节 外部因素:文学自身的发展和时代、宗教的影响 | 第64-69页 |
第二节 内部因素:各门艺术的通习和悲剧意识的被消解 | 第69-74页 |
结语 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的影响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