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9页 |
1 双子叶模式植物的开花遗传研究进展 | 第16-32页 |
·开花时间的遗传控制 | 第16-25页 |
·光周期促开花途径 | 第17-20页 |
·春化促开花途径 | 第20-22页 |
·自主促开花途径 | 第22-23页 |
·GA途径 | 第23-24页 |
·拟南芥开花途径的汇合 | 第24-25页 |
·花序分枝模型及花着生位置 | 第25-27页 |
·特化花分生组织的基因 | 第27-28页 |
·花器官遗传控制模式--ABC模型 | 第28-32页 |
2 单子叶模式植物的开花遗传研究进展 | 第32-39页 |
·水稻的开花时间基因 | 第32-33页 |
·水稻花序结构的发育遗传 | 第33-34页 |
·水稻花器官的发育遗传 | 第34-39页 |
·水稻与拟南芥花器官结构比较 | 第34-35页 |
·水稻花器官发育的遗传控制 | 第35-39页 |
3 植物基因分离策略 | 第39-49页 |
·基于基因表达产物的基因分离 | 第39-41页 |
·基于蛋白质产物的基因分离 | 第39-41页 |
·基于RNA的基因分离 | 第41页 |
·基于基因序列的基因分离 | 第41-42页 |
·基于突变体的基因分离 | 第42-49页 |
·利用转座因子插入突变体的基因分离 | 第42-44页 |
·正向遗传学方法 | 第42-43页 |
·反向遗传学方法 | 第43-44页 |
·利用自发和诱发突变体的基因分离 | 第44-47页 |
·自发和诱发突变体的优点 | 第44页 |
·植物基因图位克隆策略 | 第44-46页 |
·水稻图位克隆应用进展 | 第46-47页 |
·利用基因敲入或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分离基因# | 第47-49页 |
第二章 水稻小穗特征基因FZP(t)的精细定位及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49-58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定位群体 | 第49-50页 |
·亲本材料 | 第49页 |
·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田间试验及DNA提取 | 第50页 |
·寻找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CAPS标记 | 第50-51页 |
·寻找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 | 第51页 |
·基因定位 | 第51-52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目标基因FZP(t)精细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2-54页 |
·寻找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CAPS标记 | 第52-53页 |
·寻找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 | 第53-54页 |
·FZP(t)基因精细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4页 |
·目标基因所在区域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54-55页 |
3 、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文库的构建 | 第58-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3页 |
·载体和菌株 | 第59页 |
·载体制备 | 第59-60页 |
·大片段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60-61页 |
·基因组DNA的部分酶切和目标片段回收 | 第61页 |
·连接反应 | 第61-62页 |
·电激转化及阳性菌落的收集 | 第62页 |
·TAC克隆的酶切分析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4页 |
·TAC文库的构建 | 第63页 |
·TAC克隆HindⅢ酶切分析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四章 OsMADS3与DRO(t)间功能关系的初步分析 | 第66-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质粒及菌株 | 第67页 |
·植物材料 | 第67-68页 |
·培养基 | 第68页 |
·水稻成熟胚的愈伤组织培养 | 第68-69页 |
·水稻转化 | 第69页 |
·抗性愈伤的筛选 | 第69页 |
·分化及植株再生 | 第69页 |
·抗性植株的PCR鉴定 | 第69-70页 |
·转基因植株的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70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71页 |
·转化及抗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 第71-72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及植株再生 | 第72-73页 |
·转基因植株后代鉴定 | 第73-74页 |
·转基因植株颖花的表型 | 第74-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附录A | 第78-79页 |
附录B | 第79-84页 |
附录C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