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3页 |
目录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黄河蜜甜瓜植株再生的研究 | 第9-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1页 |
·试验材料 | 第9页 |
·植物材料 | 第9页 |
·植物激素 | 第9页 |
·试验方法 | 第9-11页 |
·种子消毒 | 第9页 |
·无菌苗的培养 | 第9页 |
·外植体 | 第9页 |
·试验处理 | 第9-11页 |
·黄河蜜甜瓜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9-10页 |
·黄河蜜甜瓜芽的诱导 | 第10页 |
·黄河蜜甜瓜根的诱导 | 第10-1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17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1-13页 |
·不同浓度6-BA对黄河蜜甜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1页 |
·不同浓度的NAA对黄河蜜甜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1-12页 |
·不同浓度2,4-D对黄河蜜甜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2-13页 |
·芽的诱导 | 第13-14页 |
·不同浓度的6-BA对黄河蜜甜瓜芽诱导的影响 | 第13-14页 |
·不同浓度NAA对黄河蜜甜瓜芽诱导的影响 | 第14页 |
·根的诱导 | 第14-17页 |
·黑暗处理对黄河蜜甜瓜生根的影响 | 第14-15页 |
·不同培养基对黄河蜜甜瓜生根的影响 | 第15页 |
·不同浓度的IAA对黄河蜜甜瓜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不同浓度的蔗糖对黄河蜜甜瓜生根的影响 | 第16-1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7-19页 |
·结论 | 第17页 |
·讨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CMVCP基因转化方法研究 | 第19-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1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19页 |
·农杆菌培养基 | 第19页 |
·抗生素 | 第19页 |
·菌种的活化和菌液的制备 | 第19-20页 |
·菌种的活化 | 第19页 |
·菌液的制备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利用OD值测定Carb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20页 |
·不同时期加入不同剂量Kan对子叶或愈伤组织处理方法 | 第20页 |
·侵染前对子叶的预培养方法 | 第20页 |
·转化方法 | 第20-21页 |
·侵染和共培养方法 | 第20-21页 |
·愈伤组织诱导,转化体的选择 | 第21页 |
·芽的分化和根的诱导 | 第21页 |
·PCR检测 | 第21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1-26页 |
·Carb对农杆菌抑制效果的确定 | 第22页 |
·Kan对黄河蜜甜瓜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22-23页 |
·CMV CP基因对黄河蜜甜瓜的转化 | 第23-26页 |
·NAA浓度度对外植体转化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不同pH的菌液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5页 |
·AS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预培养天数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将CMV CP基因对黄河蜜甜瓜子叶和下胚轴转化 | 第26页 |
3 芽的分化、伸长与根的诱导 | 第26页 |
4 PCR检测 | 第26-2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27-30页 |
·结论 | 第27页 |
·讨论 | 第27-30页 |
图版说明 | 第30-33页 |
文献综述 | 第33-49页 |
1 瓜类蔬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2 瓜类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概况 | 第34-39页 |
·瓜类蔬菜遗传转化方法 | 第34-36页 |
·植物抗病毒病基因工程策略 | 第36-39页 |
·利用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 | 第36-37页 |
·其它策略 | 第37-39页 |
·甜瓜抗病毒遗传转化的实例与成果 | 第39页 |
3 农杆菌遗传转化机理 | 第39-42页 |
4 CPMR抗病机制、基本性质和表达特点 | 第42-47页 |
·CPMR的抗病性机制 | 第42-44页 |
·CPMR的基本性质 | 第44-46页 |
·CPMR的表达特点 | 第46-47页 |
5 外源CP基因在转化植株体内的整合与表达检测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英文略词表 | 第54-55页 |
英文摘要 | 第55-56页 |